第四百九十一章 迁都的理由(二)(1/5)

因为唐高祖皇帝――李渊是出生在长安的。所以,后来得了天下后,就建都长安!

那是李唐的根基,李渊这个皇帝是出了名做得最容易的皇帝。

第一,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的妻子,独孤伽罗的姐姐,因此这独孤伽罗就是李渊的姨母!

第二,隋炀帝亲征高句丽时,李渊协助留守京都的杨侑!

后来李渊在晋阳(如今天朝的太原起兵)。攻进长安后,杨侑就被李渊拥立为皇帝,隋炀帝杨广被称为太上皇。

江都事变时,隋炀帝被乱民缢死,几个月后消息传出。

李渊马上就逼杨侑退位,改国号为唐!

其实,历史上很多东西,都是不为百姓们知道的。

只要朝政一乱,最后的赢家往往都是,之前的那些名门望族,或者是皇亲国戚!

为什么这样说呢?那是因为,刚才作者所说的关于隋朝的末代皇帝,隋恭帝!

其实,这隋恭帝他是两位!其中一位,就是作者刚才说的杨侑!

而另一位,也是太子杨昭的儿子,而且还是二儿子,也就是次子――杨侗!

刚才说的隋恭帝,杨侑!还是杨昭的三子!

要说起来,李渊在长安拥立的这个杨侑,还算不上是正统。

因为,这个杨侑被李渊拥立的时候,隋炀帝杨广还在世。这在历史上还不正统!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杨侗是哥哥,杨侑是弟弟!

按说照古人所说的,长幼有序,这老二说话肯定要着数一些!

可是,他们两兄弟禅让皇位的人不同。所以,这杨侑就变成了正统的了。

怎么这样说呢?那是因为,这杨侑禅让的是李渊,而杨侗禅让的人却是王世充!

这王世充祖籍是西域胡人!祖父早亡后,他的父亲跟随其母王氏,改嫁到了霸城也就是,今天天朝的临潼!

一看,就知道这王世充的家庭背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四百九十一章 迁都的理由(二)(2/5)

景,没有李渊的家庭背景雄厚!

后来,他能挟持杨侗,到禅让自立为帝。

那全都是,他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愿意拿命去拼杀来的。

还有他从小的兴趣爱好,王世充虽然出生并不显赫。

但是,他从小就喜好读经史和兵法,还喜欢占卜,观天象,推测天象!

后来的能征善战,那都是他学得多,从一个草根到皇帝!

只是后来,王世充跟李渊对决的时候,李渊得胜了!

所谓成王败寇,历史永远都是偏向强者的。

因此,就连隋朝的两个杨恭帝,其中杨侗不论是年龄,还是年份都应该算正统的。

可惜,就是因为杨侗禅让的人,最后被淘汰了。

所以,就连他这个本应该属于,隋朝正统的末代皇帝,差点都被遗忘了!

在史书也只记下了短短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不论到那个年代,永远都是弱肉强食!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谁手里有人有枪,就谁说了算!

所以,其实梁梓墨想要迁都,只是他一句话的事情,又何必要让自己去烧脑费神的,想个说法呢?

唉!也许,自己和梁梓墨的出生年代不一样,想事情个处理事情的方法,也完全不同吧!

算了!既然他让想,自己再参照历史想想吧!

武则天当年迁都洛阳,那也是因为她在没有当上皇后时。

在长安皇宫里的那些,如泣如诉的遭遇,让她在心里留下了,不可抹灭的痛苦回忆。

在武则天的心里,长安这座皇城虽然给予了她甘霖,但也曾经让她苦不堪言。

离开长安这块,另她痛不欲生的伤心地。

迁到八百里外的,东都――洛阳!武则天住着,心里才会感觉安宁。

那些痛苦的过往,才不会时不时的从心间冒出来,让她身心痛楚!

再加上,一些政治上的因素!

当时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四百九十一章 迁都的理由(二)(3/5)

虽然唐朝江山已稳固,但是山东一带却还有很多占山为王的匪患。

凡官兵到了,这些匪患就出来骚扰。

或几十上百人,看见有朝廷标识的车来了,就一起上前拦路截车。

或在地上挖一个大坑,使车辆不能顺畅通行。

等车辆一停下来,他们就冲出来抢车上的钱财,或者女人!

就连高宗李显要去洛阳,都要将匪首请来与官兵们,同吃同住才能确保一路安全。

天子出行,需要盗匪头目保驾!这对当时的李唐朝廷,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这也是有失皇家威严,和大唐体统的事情。武则天哪里能够容忍得了?

如果迁都洛阳,就有利于对这些盗匪进行严加管制。

这样可以促使社会稳定,更有利于巩固皇家的统治地位。

还有就是经济上的原因!

洛阳一年四季,风调雨顺粮食储备很充足。交通又四通八达,各地运送物资都非常方便。

再加上隋朝,隋炀帝迁都洛阳时修的这条大运河。

非常便利地,就能将江南的大米,运送到洛阳城里。

不像长安,经常闹饥荒。有很多次,就连皇宫里都吃不饱肚子。

据历史记载,高宗曾经带着百司禁军,但洛阳四次就粮。

再加上朝廷的系统化,官吏不断增多。官禄开支越来越大!

而迁都洛阳,就可以摆脱经济上的困难,是朝中官员人心安定!

第三个,就是军事上的优势了。

所谓太平盛世常练兵!虽然,当时李唐的江山也算稳固。

可是风云多变,谁能保证一世安宁?

武则天想到,洛阳的城池能攻能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就是武则天的政治远见了!

洛阳小盆地,它地处黄河中游。北枕黄河,隔河遥歭太行山以及王屋山,还有邙山作天然的屏障。

南有险峻的伊厥山,再南还遥歭熊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四百九十一章 迁都的理由(二)(4/5)

耳、少室诸山。

西控崤、函之险,东扼虎牢,黑石等关。

中有土地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

故此,洛阳从古到今都有“控以三河,固以四塞!”

所以,这就是武则天这个天朝史上,唯一仅有的女皇帝,迁都洛阳的真正目的。

武则天身为一个女人,但是她对政治、经济、军事的见地。绝对不亚于,当时李唐朝中任何一个男人。

其实,迁都洛阳的有才干的君王,历史上还有一个响当当的人物。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东汉光武大帝――刘秀!

刘秀迁都洛阳,很多人都以为那是因为,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政权时,最早就建都在洛阳。

可是真正的原因却是:因为西汉末年,皇太后王政君的侄子――王莽!

篡夺帝位成功后,建立了当时的新朝

,也就是新莽政权。

王莽的乱改革,引得当时天下大乱,百姓们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紧接着,引起了各地的暴乱,什么绿林军,赤眉军,都出来表演了。

后来终于一发不可收拾了,汉王朝被搅得一片混乱。

最后,刘汉皇族远房后裔――汉景帝的玄孙,刘钦的小儿子刘秀。

出来将各地割据势力,一一击溃,统一了中原,建都洛阳!

刘秀当时,建立洛阳政权的时候,洛阳周围的许多边陲小地方,其实还隐藏着很多的盘踞势力。

那些人,多数是些饿得走投无路的老百姓,事实上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

他不想用自己的兵,去杀自己的百姓。

他想用自己的好,去安抚那些造反的百姓。

所以,并没有打算把国都重新建在长安。

还有,长安地区在历史上是呈周期性繁荣的。

西周时定都长安,秦、西汉、也都定都长安。

当时的交通,除了骡、马、驴,就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四百九十一章 迁都的理由(二)(5/5)

全是靠两条腿了。

所以,作为几朝都城的长安,在历经了那么多时期的皇权统治。

能给予的资源,已经是非常有限的了。

又经历了王莽之乱,如今更是满目苍痍,资源匮乏百废待兴。

长安的百姓们,经过了乱军的抢夺,就连自身都保不住命了。

哪里还有粮食拿出来,进贡给皇宫权贵们啊?

再说刘秀他初登大宝,也不可能样样都伸手向百姓拿。

他更不能像汉桓帝一样,在皇宫里做买卖,开市场,还卖官鬻爵。

因此,他只能想一个完全之策,先把百姓的温饱问题解决她,再来说当皇帝的事。

可是,刘秀他也是人,他不是神!

他能起家,全靠他在陈留郡济阳县一带的本家。

而且,那里又正好是富庶之地。他的宗亲,又家家户户都是地主。

他如今又是天下之主,要向这些宗亲,借些粮食应该能借到的。

他虽然从王莽手里,夺回了汉室江山。

可是,他夺回来的根本就是一个烂摊子。

到处的饥民要吃饭,他要做皇帝就得把那些,国之根本救济好。然后才能说得,上每年收赋税!

他刘秀不是陈漫云,手里有空间。养个十万八万的人,眉头都不会皱一下。

刘秀没有这样的金手指!

所以,他给百姓们救济的粮食,必须是从那些贫瘠的土地里,辛辛苦苦一年才能收获的。

所以,他决定留在比较富庶的家乡,筹集粮食救济百姓。

顺便把那些,民间组织起来的武装力量,给瓦解掉。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再看之前,长安城里所居住的王朝。

西周、秦、西汉,这些王朝基本上都是,他知道的历史上,比较强大的王朝。

他们都有足够的力量,抵御西北少数民族的入侵。

并且,还利用八百里秦川的沃土,滋润、壮大着自己的国力。

(本章完)

万本小说 永久免费读
页面篇幅有限,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安装客户端,打开应用即可阅读完整内容,内容不精彩算我输!
点击下载APP 免费阅读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