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即将倒霉的诸多王府(1/5)

听到陈之道的话后,李晋有了几分兴致。

如今的大秦,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银子!

“说说你的办法。”

陈之道淡定地说道:“臣的建议,只不过是将应该属于大秦的财富拿过来罢了。”

闻言,李晋的眉头挑了一下,静静地等着陈之道说下去。

“比如,将大商应该收的赋税收齐。”

说到赋税,李晋的目光转向了赵丕。

“陛下,每年从各地送过来的税银和粮食绢帛都有定数,在户部都有账目。”

“陛下若信不过臣,可以派人去户部查帐。”

赵丕一阵恐慌,生怕这口锅最后落在自己身上。

陈之道不紧不慢地说道:“赵大人应该是误会臣的意思了。”

“臣所说的应该收上来的赋税,是那些没有交的赋税。”

见赵丕没理解自己的话语,陈之道再一次补充道:“赵大人多年没去地方任职,不理解也正常。”

“赵大人知道现在的京畿地区有多少户人家?”

作为户部尚书,赵丕这段时间没少从京畿地区着手去解决问题,翻阅与京畿地区相关的资料文献。

赵丕不假思索地回道:“京畿地区的总人口应该在两百万上下。”

“京城中的人口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470章 即将倒霉的诸多王府(2/5)

已超过百万,应当有十万户人家。”

“赵大人觉得,京城应该有多少人在纳税?”

户部虽然掌管着税收,但具体如何落实,是各级地方衙门的问题。

赵丕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见状,陈之道自顾自地说道:“在我担任京兆尹这几年,每年来京城的人口都在增加。”

“但京城中的户籍,尤其需要交税的户籍却越来越少。”

按照正常的情况,随着京城的人口增多,缴纳赋税的人口应该逐渐增多,怎会越来越少?

李晋看向陈之道,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以往的京城中,只有王公大臣、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不需要纳税。”

“其余的成年男子,则需要正常缴纳赋税和徭役。”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向大户人家卖身,大户人家的奴仆越来越多。”

“这些人家需要缴纳赋税的人口却很少。”

“更有甚者,有商人为了逃避赋税,自愿卖身到王公贵族家中。”

“这样他们的产业就挂到朝廷中不需要交税的王公贵族名下,朝廷的赋税自然越来越少。”

李晋从小被立为太子,没有了解过诸王用来敛财的小手段。。

此时第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470章 即将倒霉的诸多王府(3/5)

次听到竟有如此敛财手段,眉头渐渐拧了起来。

“可有此事?”

赵丕额头上的冷汗更甚。

眼见李晋看着自己,赵丕脸上一苦,不敢提及此事却又不敢对李晋说谎。

“臣只是在市井听过此等谣言,但事情涉及诸王,臣……不敢妄下结论。”

李晋冷笑:“是不敢下结论还是不愿意去得罪诸王?”

“这件事不小,回头再从长计议吧。”

“陈之道留下。”

赵丕离开后,李晋淡然开口道:“武英殿中此时只有我们君臣二人,有什么情况就直说。”

“英国公从南洋送过来的战俘,南方的地主和商人们愿意出高价去买。”

“但是北方的固有习惯是用种种手段将农民的土地财产剥夺。”

“再借给他们一笔银子,等他们还不起的时候,让这些穷苦百姓卖身。”

“这件事情有京城王府的参与?”

“是,陛下亲征的这段时间,臣仔细与南方的一众商人们交流过。”

“如今谢援担任京兆尹,他们很乐意来京城发展。”

“但各家王府的势力太大,京城有一半的产业属于各个王府,自然不乐意有人前来分一杯羹。”

“看来各王府在京城还是过得太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470章 即将倒霉的诸多王府(4/5)

舒服了啊!”

李晋沉思片刻:“在京城诸王,谁家的产业和土地最多?”

“自然是吴王。”

吴王早年间经常参与朝会,与各部之间的官员最为熟悉。

京城的官员想必也乐意去卖他们面子。

“除了动王室,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国库迅速充实吗?”

陈之道沉默了片刻:“只有增加赋税或者提高商税。”

生产力局限的农业时代,增加赋税无疑是从百姓的口中抢粮食。

增加商税则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的影响太大。

在没有绝对的把握时,李晋不敢轻易将主意放到全国的商人头上。

吃大户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经过此次在北方的战事后,李晋在下层士兵和百姓心中的形象日趋高大。

想要镇压京城混吃等死多年的王爷们还是没问题的。

“找机会从几个王府身上动作吧,对商业进行改革,提高商税的事情也提上日程。”

陈之道默默地将这些事记了下来。

“对了,辽东的情况如何?”

提到辽东,陈之道的脸上难得出现了几分笑容。

“如今万年县中秋收最早的人家已经迁到辽东了。”

“李均正带着百姓们在辽东建房子,过了这个冬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470章 即将倒霉的诸多王府(5/5)

天,辽东的情况就能好上不少。”

“不过……”

“有什么就说。”

“李均多次向朝廷上书,想要让工部派人去辽东修缮道路,修建水利。”

“但是如今朝廷的情况,臣等不敢贸然答应。”

“这些朕都知道了,慢慢想办法解决吧。”

“臣告退。”

陈之道离开之后,李晋召来了李敏。

“锦衣卫在京城的诸王府中有探子吗?”

“有,但是地位不高。”

李晋沉吟道:“朕想让你们去查各个王府究竟有多少产业,这事儿能办到吗?”

听李晋这么说,李敏明显松了口气:“不知陛下什么时候要结果?”

想从各个王府的探子中查出来王府产业不容易。

但是以锦衣卫的手段,从负责打理王府产业的人口中问些消息不难。

“自然越快越好。”

“臣明白,臣会尽快将奏章递上来。”

李敏离开后,李晋在龙椅上坐了许久,沉思着大秦的未来。

天色黑下来后,李晋从武英殿中出来,向凤栖宫中走去。

走到凤栖宫前,李晋却一愣。

此时凤栖宫前宫灯摇曳,一众宫女太监静静地站在风中。

在殿前等着的人除了苏映雪还能是何人?

(本章完)

万本小说 永久免费读
页面篇幅有限,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安装客户端,打开应用即可阅读完整内容,内容不精彩算我输!
点击下载APP 免费阅读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