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员说了,直到现在,‘两依藏’依旧在收藏新的藏品。
在他们挑选藏品的时候,会更加注重藏品的珍稀性。
这不只是对应在世界上的此类藏品的珍稀性,还要看对于‘两依藏’目前的馆藏来说,会不会是不同的存在。
陈林也听都城博物馆的郑馆长提起过。
这‘两依藏’随着藏品越来越多,除了和都城的博物馆合作过之外,冯先生也一直都有和海外的博物馆及机构合作。
他希望将这些中式明清家具的精品带出国门,给世界上不同国家的观众去欣赏。
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天域历史的文明和发展。
做为一个非盈利性的私人博物馆,在举办展览的同时,‘两依藏’还会在公共教育上尽其心力。
在定期举办的‘两依论坛’上,‘两依藏’会邀请艺术家、收藏家、学者等,进行专题的讲座和交流。
主题也囊括了香道、书法、欧洲皇室珍藏的天域的银器等方方面面。
在建馆的这几年,冯先生通过观察发现,参观的人群大约有六成是来自内陆。
而香城本地和国外友人各占两成。
参观人群的年龄,也不是之前估计大部分会
(本章未完,请翻页)
在四十五岁或以上。
在过去几年来,观展的客人不少都是在三十岁左右,比较年轻的观众。
这与‘两依藏’开馆之初的初衷之一,希望与年轻一代分享艺术与文化相符。
‘两依藏’时间私人博物馆,有着与别家不同的显著的特色。
在这里,你不会看到有大声喧哗的情况,也不会有苦苦的排队,与拥挤的人群。
在观展时,会有专人为你讲解,还可以任意触摸藏品。
如果在展厅内,有两组预约的客人,工作人员会很有经验的引导,形成互不干扰的路线。
这会保证私人化的观展体验,可以在很平静的空间欣赏藏品。
这种体验正是年轻人愿意预约、等待、花费门票观展的原因之一。
当然,‘两依藏’的馆内,不只有明清家具这一项藏品类型。
它还有珠宝粉盒、和银器这两大类的藏品。
珠宝粉盒,是‘两依藏’另一收藏门类。
一开始是冯先生给夫人买了一个珠宝粉盒。
再加上原本就是工程师的冯先生,对珠宝粉盒中所蕴含机械工程的设计有兴趣,以此就开始了‘两依藏’珠宝粉盒系列的收藏。
虽然珠宝粉盒的收藏
(本章未完,请翻页)
晚于明清家具,但‘两依藏‘的收藏涵盖了卡地亚、宝诗龙、和梵克雅宝等世界知名品牌。
所属的年代,跨越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中叶。
近500件的数量,也已经是世界上私人博物馆收藏中数量最多的。
而另一收藏的门类——银器的收藏,是在收藏明清家具时就已经开始了。
为了坚持藏品的质量与种类的多样性,‘两依藏’也逐渐扩大着银器藏品系列。
陈林对珠宝粉盒不是太感兴趣,他就跟着讲解员来到了收藏银器的另一边。
首先,就是在一张硕大的桌面上,摆着的一整套的银器的晚餐餐具。
那是 Hans Brassler,和Eleder—Hickok公司,在约1936年出的整套的银餐具。
这套壮观的晚餐餐具,可以为25人提供晚餐服务。
是由Lawrence P.Fisher在1928年下订,于1936年以惊人的26万6千美元高价完成制作。
原本的订单中,包括一堆烛台,椭圆形餐桌摆设,六件套连托盘茶或咖啡用具。
还有25人份的鸡尾酒杯,酒瓶及托盘,超过150件
(本章未完,请翻页)
的大浅盘,碟,盘,碗,托盘和盐瓶。
每件银器的设计,是欧洲新古典主义和洛可可的银器风格,由美国制造。
器身有极好的细节铸造,并雕刻出装饰。
以银镀金的比丘特,鸟,垂花饰,公羊头,带“F”的希腊人面具装饰。
Hans Brassler,和Eleder—Hickok公司均是庞大的订单。
Hans Brassler在巴黎的朱利安学院受训,被蒂芙尼聘用。
他后来创立自己的珠宝公司,擅长法国式的风格设计。
Eleder—Hickok公司,同样在二十世纪制作出许多重要的作品。
尤其在奖杯方面的许多装饰,和复杂工艺均运用在本例餐具中。
本套餐具,是历史上美国制造的最大型餐具之一,是住所中大型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银器展品中,还有著名的波塞冬摆件。
它出自意大利二十世纪中期,高52公分。
古希腊的古罗马的海神波塞冬,站在顶部的中央。
这位希腊神话中的驯马师,手持三叉戟站立于贝壳上,贝壳下是跳跃的骏马,和波浪组成的基座。
这件精细的摆件基座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是用锤敲打而成,基座与海神波塞冬手中的三叉戟,都是用镀金加工。
制作这件作品的意大利——拿坡里银匠Ferdinando de Luca也会铸造铜器。
还有一座出自英国伦敦的抱月瓶 。
它来自于1881年,用的是不列颠银,高69公分。
这个瓶子,有着不同寻常的造型。
因为它是仿造中国的抱月瓶,或扁壶的款式。
这个抱月瓶是以贝壳、聚宝盆和树叶装饰。
抱月瓶,是明清时期常见的瓷器款式。
而这个抱月瓶的款式,则来自于古代中东的“朝圣者瓶”。
此瓶在长途跋涉的朝圣旅程中,作用便是盛水。
抱月瓶肩部两侧,以小孩和乌龟装饰。
结合东西方的设计,如同瓶的外观,乌龟的设计可能受中国艺术的启发。
而小孩丘比特则来源于文艺复兴,是情感象征的经典符号。
有时他们手持乐器,有时持弓。
这种设计的结合,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很普遍,反映当时因东方贸易拓展,带来文化交流的提升。
诸如此类的银器,还有许多。
像什么托盘、锅具、餐盘、茶具、奖杯等等,数不胜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