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碗的胎质得到普遍提高。
大多数的瓷器选料考究、淘洗精练、细腻致密、厚薄均匀。
这时候的瓷碗瓷化程度较高,胎釉结合良好,夹砂胎只在一些粗瓷上有见。
从厚薄上看,清代瓷碗在胎体上,有向薄发展的趋势。
清代官窑瓷碗,在胎质上精益求精,少见有瑕疵者。
民窑瓷碗,则有时会见到一些胎体不尽如人意者。
这在青花瓷上表现并不多,多表现于传统黑、白釉瓷碗等粗瓷。
清代瓷碗,在口部特征上,已经逐渐固定化为几种。
其中以敞口、微敛侈口为最多见,直口、撇口、葵瓣口等衰落。
这显然与清代瓷碗造型固定化的趋势不谋而合。
由此可见,清代瓷碗规模化生产,已经能达到很高的程度。
而清代瓷碗在唇部特征上,较为丰富。
常见的唇部造型,有尖唇、圆唇、平唇、尖圆唇、方唇等。
由此可见,清代瓷碗在唇部特征上,有复杂化的趋势。
清代瓷碗主要还是以尖唇,特别是以尖圆唇为主,其他的造型虽然有见,但数量很少,基本上很少见到。
不过只要瓷碗没有改变实用的功能,为了迎合人们
(本章未完,请翻页)
在口唇上的舒适感,瓷碗尖圆唇的基本造型,就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清代瓷碗腹部的特征也比较复杂。
常见的有浅腹、斜腹微弧、深腹、折腹、弧腹等。
由此可见,清代瓷碗腹部特征变化不大。
不过和口唇特征相比,清代瓷碗在在腹部特征上的变化还算丰富,典型的如折腹碗。
它是在深腹的基础上,在碗的中部突然有一个大的转折。
显然有以造型装饰为主的特点,在清代这种碗以青花瓷为多,在清代末期的民间十分流行。
清代瓷碗在足部特征上,则是摆脱了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向简单方向发展。
以圈足为主要特征,圈足壁与明代相比变薄,向细腻化的方向发展。
基本都修胎,经过打磨后的圈足底十分光滑,人们称之为“泥鳅背”。
碗足的内侧平直,不再有划破手指的感觉。
圈足的大小,多以普通尺寸为多见,大圈足和小圈足的情况不是很多见。
特殊的圈足并不是太多,偶有底挖削成小圈足的情况。
从高矮上看,矮圈足有见,但数量已非常少,过高圈足的器皿基本见不到了。
由此可见,清代瓷碗在足部特征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已逐渐向着固定化的方向发展。
瓷碗底部特征十分明显,主要以平底为主,平底中大平底和小平底有见,但不是很多。
从平坦性上看,多数底部较为平坦,特别是官窑青花瓷碗。
民窑瓷碗比较复杂,底内凹的情况有见,通常内凹的程度不大。
底心凸起的情况也有见,不过程度都比较弱,形成乳突的更是少见。
而就清代瓷碗的款识上来说,它特征十分明显。
从类别上看,主要以青花瓷碗底部书款为多见,颜色釉碗书款也比较多。
而传统的黑、白瓷碗底部有款识的并不多。
而从题材上看,主要分为帝王年号款和吉祥语款。
帝王年号款,多见于官窑瓷器,当然民窑瓷碗上也有见。
官窑和民窑,在帝王年号款的区分上,通常以“制”和“造”为区分。
“制”多为正统代表官窑如“大清康熙年制”、“大清同治年制”。
而“造”则多代表民窑,如“大清乾隆年制”等。
这只是说是一般的情况,但并不绝对,而且不同的时期,在款识上特征不同。
吉祥款比较复杂,常以吉祥文字和图形款为主。
偶见复杂器,如“
(本章未完,请翻页)
福”、“山”、“中”、“正”等款识。
这些多为仿明器,如遇上非得要用心鉴别才可以避免上当。
看关冯老板的这四只瓷碗,陈林的神色专注又认真。
这四只瓷碗的特点太过于明显,陈林就算是不借助异能,也能明明白白的看出,这四只瓷碗都是清代的大众风格。
因为清代瓷碗传世器物较多,而且以实用器居多。
所以,冯老板的这四只瓷碗,也是普通的实用器,说白了,就是咱们平常吃饭用的餐具碗。
这四只瓷碗都是线条优美流畅,器形简单大.大方方的,甚至瓷碗的体积也有固定的尺寸。
陈林一一拿起这四只瓷碗来看,就见虽然样式是一样的,但是每只碗描绘的图案却不一样。
一只上面描绘着人物岁寒三友,一只描绘着山水树木,一只描绘了一对戏水鸳鸯,最后一只则是描绘了寿字纹。
虽然花纹不一样,但是这四只瓷碗的胎质和青花选料方面,看起来是挺像的。
陈林将这几只瓷碗,都在桌上倒扣起来,见几个款识都是以青花书写的居多。
陈林早就已经看出了,这四只非常相似的瓷碗之间的不同。
如今,他
(本章未完,请翻页)
身上的异能在长久的使用之下,似乎是进化了,或是升级了一样。
与之前只能看到飘浮的光屏,略有不同了。
现在,陈林在看到一件物品的时候,尤其是古董文玩类的器物时。
不光是能看到腾空而起的光屏,还能看到那些真正的古物器身上的宝光。
就像是太阳旁的光晕似的,他也能看到真品的古董身上,隐隐透出的莹莹宝光光晕。
就拿眼前冯老板的这四个瓷碗来说。
陈林就能清清楚楚的看到,其中三个就跟普通的家里吃饭的碗一样,毫无特殊之处。
唯一能说的,就是碗真的挺漂亮的,看起来很雅致。
而剩下的那一个,他却是能看到瓷碗身上,那瓷器的淡淡的光芒。
围绕在这个瓷碗的周身,是一圈淡淡的荧白色的荧光。
有些像是他在赌石的时候,看到的内里有玉料时,那原石从内而外发出的隐隐微光。
只不过,这瓷碗碗身上的荧光,比那个原石要更明亮一点。
冯老板在旁边,一直盯着陈林在看。
他见陈林挨个拿起这四只瓷碗,眼睛直直的盯着碗面,但是却是一句话都不说。
这就有些引起了冯老板的注意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