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路上,叶云霞一整个人都是飘飘然的,显然没想到居然会有这种好事落在自己身上。
“我这外甥打小就有出息,小时候还在女学里就做起了生意。真真是个生意脑袋,一开始是开了间小酒馆,
越做越大,现在都有这规模了。”
吴嫂子笑着,脸上满是自豪。
“确实,这姑娘看着就气度不凡,是个能耐的。年纪轻轻就管着这么大一间酒楼,真是厉害啊!”
“我在她这个年纪,哪能做到这么大的家业啊。还天天在家里给娘亲撒娇呢。”叶云霞也是一脸的感叹。
吴嫂子握住叶云霞的手,“妹子,你放心,我这外甥为人最是厚道,绝对不会亏待你的。你就好好干!”
“那是!吴嫂子你的外甥,跟着你耳濡目染,哪能有不厚道的?”
这话说得,逗得吴嫂子都忍不住笑了出来。
一行人高高兴兴地回了家,听了叶云霞的讲述,南老太也是高兴得不行。
“咱们可真得好好谢谢人吴嫂子,要不是看在她的面上,掌柜的哪能开这么高的月钱!”
大人们在屋里商量着事,南义就拽着南泽和南锦在院里疯玩。
南泽会很多东西
(本章未完,请翻页)
,什么用树叶吹口哨、用干草编各种有意思的小玩意... ...
看得南锦一愣一愣的。
南老大突然走出来,把龙须糖递给几个小家伙。
南义也想吃这新奇的细细长长根根分明的玩意,可他时刻牢记着自己做过的承诺。
只能忍痛塞在南泽怀里,让他和南锦分了。
南泽和南锦却都不愿多吃,你推过来我推过去的。
看得南义心慌。
最后,两个小家伙拿进屋里,和几个大人们一起分了。
甜丝丝的。
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吃过晚饭,南老太带着几人上门拜访吴嫂子。
吴嫂子家里有一个正好有一个在京城里上学堂的儿子吴恒,同南泽一般大小。
南家人刚在天旺村扎根没多久,对大.大小小各种学堂的师资、束脩各方面情况都不太了解。
正好能去问问情况。
去别人家里,自然不能空着手。
送什么礼呢?
南老太犯了难。
太贵重的显得刻意,而且南家一时还真没有什么贵重礼品可以拿出来。
太轻也不太好,拿不出手啊。
她正犯着愁呢,就被南锦拉进房间里。
“外婆,你看。”南锦指了指角落
(本章未完,请翻页)
里的一大筐果子。
南老太惊喜地拿起一看,个个饱满水分充盈,看着就让人直咽口水。
她和南锦都默契地没有提果子的来历,提着果子去了吴嫂子家里。
“快进来坐,进来坐!”
“哎呀,过来坐会空着手来就行了嘛,还带什么东西啊!”吴嫂子看着满满一大筐果子,笑得合不拢嘴。
虽然口上这样说,但她还是接过了南老太递的篮子。
“这是我上山摘的,可新鲜了,整点给家里尝尝。”
吴嫂子家里修得还挺阔气的,三进的大院子,在天旺村算得上是富贵人家了。
“吴嫂子,我们可又来做客了,你可千万别嫌弃我们。”
吴嫂子忙不迭摆手,“这哪能啊!街坊邻居的,自然是越多走动越好。就算你们不来,我也想去你们那坐坐呢。”
几人寒暄一圈,叶云霞才直入正题。
“吴嫂子,你儿子吴恒不是在应天书院读书嘛,正好我家那两小子也差不多都该到这个年纪啦。我们就想跟你打听打听,这京城周边的书院,都是些什么情况呀?”
吴嫂子也是个热心的,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把知道的东西一股脑全讲了出来。
(本章未完,请翻页)
是精神附近大.大小小有数十间书院,师资力量各不同。
其中应天书院和云河书院是为首的两个最好的私塾,但是需要应试,先应试成绩过了才可以进去。
两者相比,云河书院需要的束脩较高。应天书院就比较亲民了。
不过相对的应天书院需要成绩和各方面要求都更高,云河书院则是可以可以用较高的束脩弥补。
“如果南泽和宋纪辰成绩方面没什么顾虑的话,我比较推荐应天书院。他离天旺村比较近,呃,放假或有什么急事也好处理,好安排。并且束脩没有这么高,里面的学生勤奋好学,夫子教得也很认真。”
“如果到时候实在出了岔子没能考上应天书院,我也可以给你们推荐一个新亭书院。这个书院在师资各方面虽然比不上应天书院,但是也是顶好的啦。只是距离可能远一点,到时候休假需要赶两三天路才能回家。”
吴嫂子一通说下来,说得叶云霞可紧张了。
她直接问道,“这应天书院大概需要多少束脩啊,咱刚到京城,对这些也没个底,你说出来也好让我们提前准备准备。”
“束脩大概是一年十两银子。进门要送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夫子拜师礼,再加上三节两寿的也需要送院里的夫子院长一些礼品。”
“平日里孩子的生活用度也得准备好。毕竟吃饭和笔墨纸砚也是需要赢钱来买的。这个倒是丰俭由人多少都能说得过去。”
“行,那我们就去试试应天书院吧。”叶云霞一咬牙,就定了下来。
毕竟多穷,也不能紧着孩子。
父母嘛,总想为孩子提供自己能提供的最好的。
“那成,你们先在家好好准备准备入院应试。过几日,我就带着你们去书院里拜访拜访院长。看具体是个什么情况。”
有嫂子这句话,叶云霞心里可放心多啦。这一下子他们可就不用两眼一抹黑,什么也不明白了。
回了家,叶云霞把这事儿认认真真地给两个孩子说了。
南泽高兴得要命,没忍住竟然从座位上跳了起来。
眼睛蹭的一下就亮了,看的叶云霞心里酸酸涩涩的,不知什么滋味儿。
宋纪辰倒是抿着个嘴,看不出什么情绪。
过了半晌,他才开口说道,“大伯母,我这读书的事儿真不用你们操心,我可以自己承担束脩的。还是不要增添家里的负担了吧,你们过得也不容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