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皇帝开口了:“诸位爱卿都是大炎肱骨,闹到如此田地?成何体统?此事,不许再议。”
得!
说白了,就是以后别特么跟我提赋税这个话题了。
否则到时候你们人头打破狗脑袋,局面失控了,我只能拿你们两边一起开刀。
群臣们虽是无奈,却也只好是躬身齐刷刷的拜谒道:“臣等谨遵圣意,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严戒诚惶诚恐的站了起来。
虽然强行故作镇定,可是浑身已经汗流浃背了。
这些年他在朝堂上还从未遇到今日这样的情况。
很少有人敢如此挤兑他。
那个小年轻,纯属找死。
还好!
现在避劫了。
皇帝陛下也没有问罪于他。
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他是真的害怕啊。
万一皇帝陛下听从那个年轻人的说法,真要搞出什么官员财产盘查的话。
那就全完了。
到时候他严戒全是问题。
关键是他由他牵连出背后的整个官僚派系的话。
那他就得饮毒酒在家里自尽了。
还好啊!
陛下圣明!
朝堂上的争执点也得以平息。
可是很快就有官员站出来再度引发另一个问题:“启奏陛下,而今朝中确有贪腐萎靡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之风,微臣一位应当重新启用吴大人。”
“让吴大人回来。”
“朝堂腐坏,全因鸿胪寺现任官员们渎职。”
吴启胜?
皇帝陛下的眼神稍稍眯起。
吴老如今岁数好像比他自己都要大了。
属于大炎王朝的三朝元老。
当年是跟着他的父皇打江山的中流砥柱。
但是吴老,一生格尽职守,清廉无畏。
当年老皇帝驾崩传位给他的时候。
就跟他说过,内事不绝问阁老。
当年的阁老,大炎王朝仅有一位,便是吴启胜。
他登基之后,也确实让吴阁老去坐镇鸿胪寺了。
在前面三十年,大炎也确实国富兵强。
只不过,今非昔比了。
发现皇帝似有意动。
严戒又特么慌了。
“启奏陛下,吴阁老年事已高,如今再出山,恐怕精力不振。”
“再说,吴阁老制定的法度过于严苛,今时不同往日了。”
“怎么?你严戒觉得吴阁老不堪此任了吗?”
“朕告诉你,当年吴阁老是先皇委任的鸿胪寺大卿。”
“一生尽职尽责,从无贪墨之事。”
“朕看,如今大炎需要那种手段强硬之人。”
“若是你严戒觉得有问题,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
当朝陛下如
(本章未完,请翻页)
此说话。
殿内众人神色俱震。
每个人眸中都有惊恐之色流露而出。
严戒垂下头,惶恐忙道:“微臣知错,微臣赞同启用吴阁老。”
如此便对了。
“陛下,臣也有事要奏。”
康伯仲的走狗胡惟仁挺身而出,大言不谗道:“陛下,臣以为我大炎目前最大的问题不在朝堂,也不在北狄,而是炎西。”
“炎西统制使跟西戎大战一事,也有诸多疑问。”
“臣觉得,炎西的兵权应该分散,不能集中在一人手中。”
开始了!
胡惟仁的态度很明确,目标直指汾阳王。
听闻此言,殿内的汾阳王确实面色不改,仿佛对这样的攻奸已经习以为常了。
皇帝陛下坐在龙椅上目光低垂,旋即意味深长的说道:“胡卿讲的好。”
“要不朕便按胡卿的意思,将汾阳王压入天牢,开刀问斩。”
“什么?”
这不是胡闹吗?
汾阳王依旧不为所动。
可是站在殿内的二皇子炎庆阳却是急忙走了出去。
“父皇,儿臣以为万万不可,胡大人此举完全就是迫害忠良。”
“不错,汾阳王此番统军击溃西戎,当为我朝首功,而今岂可杀良冒功?断我大炎中流砥柱?臣以为,
(本章未完,请翻页)
胡大人居心叵测。”
嗯!
老皇帝微微挑眉,你们也觉得这是胡闹啊?
这特么本来就是胡闹。
还好,今天自从那个年轻的官员开炮之后。
一直以来从不言辞的二皇子也变得敢说话了。
这就很不错。
好在康伯仲以督军北大营为由没有参与这次朝堂。
否则他看到自己的党羽提议之事一件也没成。
不知道会不会气到嘴歪眼斜?
这个时候汾阳王也站了出来:“陛下,老臣在炎西大战,万万不可独居此功,老臣以为首功当是炎西肤施郡辖下的秦县伯君。”
“贤王是说那个梁成?”
皇帝垂询,他对梁成印象深刻,只不过没有见过面罢了。
“陛下圣明。”
“梁成虽是伯君,可这次出使楼兰,削弱西戎,在西戎境内率军孤入,辗转沙场数百里,将西戎三大部族搅的天翻地覆,更是让义渠王损失惨重,与此同时梁伯君还俘虏了西戎三位皇子。”
“如此大功,我大炎奠基之后几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朕也有所耳闻,那梁成当初平了白援之乱,秦县伯爵就是朕给他册封的。”
“陛下圣明。”
汾阳王躬身拜谒,再度说道:“梁成有安国大才,
(本章未完,请翻页)
老臣觉得大炎目前内忧外患,除了重要吴阁老那样铁面无私的老臣,还得提拔梁成那样铁骨铮铮的少年英才。”
“再者,新建北大营的士兵素质参差不齐,而且都是民人组建,北狄之患近在眼前,那些士兵断然无法解那燃眉之急,臣建议,陛下启用强硬的革新派,抓紧时间厉兵秣马,训练新兵,使其具备战斗力。”
“贤王所言,朕会斟酌。”
皇帝的态度有所缓和。
却不料,胡惟仁当即站出来说道:“陛下,北大营的督军为康相,汾阳王此言,必会导致将相不和。”
和你妹?
自古以来,将相有那个和的?
这也算是问题吗?
再说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
汾阳王再不好,他也是靠着军功成长的。
康伯仲再好,他也毕竟是个文臣之首。
插手军国之事,确实是有些不妥的。
当初炎庆风提议康伯仲督军北大营,也是说让康伯仲负责招募新兵安抚人心。
真正要拉出去跟北狄以及山匪叛贼作战?
老皇帝自然是信不过康伯仲。
朝堂之中,陷入短暂的沉默。
胡惟仁也察觉到了现场的气氛,似乎自己的言论处处都会受到刁难。
于是也不再说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