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一章 杀一儆百(1/5)

孤玄山的案子结束了。

此案的处理结果也在秦倌之上纤细的告之天下。

几乎所有涉案的官员都受到严惩。

为首的那些主犯,则被斩首示众。

京都皇城的菜市口,鲜血迸溅。

滚滚人头落地。

可谓是大快人心。

随后,梁成顺势退出大秦的律法。

确保孤玄山的地下矿藏都可以有序、健康的开采。

避免类似情况再度发生。

不过收获最大的,还是清理吴家跟各大家族的库存煤炭。

如今已经全部被运到军械制造局。

有了这些原材料的供应,军械制造局五年之内不需要再为煤炭发愁了。

额外的一部分,还能够供应皇宫五年的使用。

可想而知,囤积的数量是何等的夸张。

洛京城就是一个云集四方商贾的大舞台。

在京都皇城,无论发生多么稀奇古怪的事情,维持的热度都不会太久。

因为很快都会被更加离奇且新鲜的事物所掩盖。

如今,秦倌上占据头版的已然成了恩科殿试。

皇帝前段时间下令,二十四个郡府的郡守都要来京都皇城。

一同商议招贤揽才之事。

接下来的三五天。

郡守们陆续来到京都。

让梁成惊喜的是,他许久未见的岳灵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六百八十一章 杀一儆百(2/5)

也来了。

梁成细打量着站在面前的岳灵。

做了一方州郡的主簿之后。

她的皮肤比之前显得更黑了几分。

而且身体也消瘦不少。

不过想了想,炎西那边的环境还是有些恶劣的。

好在她比以前看起来更加成熟。

眸光之中充满了前所未见的睿智。

就是她那位便宜师傅赵宣素在北方过的如何。

现在赵宣素已经成功打入契丹内部。

得到了契丹皇帝特鲁阳的赏识。

只不过这段时间,契丹那边穿回来的情报很少。

尤其是契丹皇室内部的情报。

这让梁成不禁担忧起赵宣素的安危。

不过转念一想,以赵宣素的才智。

他做个金牌卧底,也不会那么容易被发现。

总的来说,恩科已经被提升为整个大秦帝国的头等要事。

大秦王朝的体系,被梁成分为五区制度。

东西南北四位藩王各自提领一区。

皇帝提领关内。

原属于大炎的四十几个郡分别划归五区藩王提领。

不过藩王也只有管辖权,没有统兵权。

此后,在四十几郡的前提下,进一步缩小为二十四郡。

真正管辖一郡之地的其实就是郡守。

他们很大程度是只需要跟陛下禀告情况,从而绕过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六百八十一章 杀一儆百(3/5)

上司藩王。

所以严格意义上说,郡守就是大秦帝国的封疆大吏。

几乎跟六部同级。

这是大秦帝国建立后,首次召集所有郡守进京。

梁成这么做,也有让那些郡守们述职的想法。

梁成推出来的主流,能否在大秦帝国内顺利的推行,还是靠那些郡守大人们。

否则,梁成即便成为古往今来最贤明的君王,也终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各郡的郡守进京。

都要挨个面见陛下。

这是梁成的规定。

一者是陈述政绩。

二者是提出困难。

三者是未来的工作安排。

最后,则是再次保证对陛下效忠。

毕竟这二十四个郡守可都是被梁成寄予厚望的地方长官。

皇帝陛下必须确保他们对自己足够的忠诚。

这年头,民间到处都在流传地方大王的说法。

通透一点就是皇权无法影响到偏远的地方。

甚至一些郡守可能在他管辖的郡内就是土皇帝。

而古往今来除了千古一帝之外,绝大多数的皇帝平生最多的时间都在京都。

再加上古代的车道很是不便。

所以皇帝微服私访?

几乎不太现实。

所以,归根结底,大秦帝国发展到什么地步。

都得仰仗这些封疆大吏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六百八十一章 杀一儆百(4/5)

但是孤玄山的事件给了梁成很深刻的教训。

他担心这些郡守们也会在各自的辖区内出现欺上瞒下的情况。

因此,如何维持郡守们的清廉,如何强化朝廷对那些郡府地区的监管,如何震慑并且约束那些封疆大吏们避免歪门邪道的出现。

则成为梁成当前最需要做的事情。

而梁成也没有闲着。

大秦帝国建立后,他梁成在全国各地投建了上千座驿站。

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各郡跟各府之间的联系。

确保京都朝廷这边的政令可以及时的送至。

而各郡府那儿的情况也能够快速的反馈回来。

驿站归各的驻军管辖。

各地驻军则由汉王府统管。

从而在各地通往京都皇城的道路上形成一个连锁的良性渠道。

便于监管。

另外,梁成还让太岁军衙门在郡府各地设置了分区驻扎之所。

负责情报的快速传递。

太岁军听命皇帝,便于毫无阻碍的禀报。

不过为了防止太岁军坐大。

梁成只给了他们监察百官之职。

没有授权执法的刑讯权。

唯独得到皇帝梁成的指示之后,才能处置那些贪赃枉法的官员。

即便如此,在各地的官员们心中也有很大的分量。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六百八十一章 杀一儆百(5/5)

们会因为太岁军在旁或是在暗处盯着,从而产生顾忌。

郡守虽然是提防的最高行政官,梁成也将他们的权限收回了一部分。

换而言之,要在提防扩军或者出台什么比较大的政令。

那就需要朝廷内务府进行决议。

直到决议通过。

否则不准许通行。

此外,每个郡都有主簿。

那都是皇帝安排的亲信。

便于指导郡守的工作。

毕竟郡守也不是什么都懂。

不知不觉,大秦帝国在命运的车轮下度过了漫长的寒冬。

大秦二年春。

梁成部署的新政已经陆续完成了变革。

刷新了吏治。

现在官员体系已经熟悉了大秦帝国的运转模式。

正所谓上行下效,郡、府、县,各个级别的行政衙门都回到了正轨。

不过,因为大秦建立之初,连年战争。

确实导致很多地方非常贫瘠。

再加上战乱让各地都损失了大量的人口。

所以很多地方的官员体系也没有完全饱和。

甚至公差人员也不够配置。

这是梁成故意为之。

梁成招贤,直接就地委任他们做当地的县令。

希望能够把调零的人口拉起来。

那些贫困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给他们完善官僚衙门。

(本章完)

万本小说 永久免费读
页面篇幅有限,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安装客户端,打开应用即可阅读完整内容,内容不精彩算我输!
点击下载APP 免费阅读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