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章 淮南五郡(1/5)

吴家仅仅垄断孤玄山的煤炭,就能困扰京城三百多万人口不得不思考如何熬过凛冽寒冬!

那么皇帝本人崛起的家乡,炎西六郡呢?

还有至今在怀王炎庆宗治理下的东海八郡呢?

以及,号称天然粮仓,水米肥沃,权贵们富裕到以粮砌墙的江淮六郡呢?

那些地方的不公,如何治理?

梁成叹了口气。

只能说!

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通敌案的威慑力,在京都皇城弥漫。

徐超峰家族二百多口人项上首级滚滚落地。

随着秦倌报刊的发布。

迅速在民间掀起了巨响。

万民山呼万岁。

对通敌叛国之辈深恶痛绝。

感叹大秦皇帝陛下圣贤明.慧。

而大秦全国高考的影响力也同样在持续的发酵。

大秦二十四郡的府衙逐渐公布了朝廷的恩科规则。

各大郡府的领域之内,确实是引起了不少的轰动。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都防备着各地书生刻意弃考的情况。

还好,随着秦倌发布了针对恶意弃考的惩罚令后。

各地的文化人都消停了许多。

纵然有类似不和谐的声音传出。

但是须臾间就会被大家恩科入仕的热情所淹没。

不过最有可能出现混乱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七百章 淮南五郡(2/5)

就是江淮之地。

最稳定的反而是炎西六郡。

因为大秦的新政已经在炎西六郡实行了。

一次孤玄山案件。

一次通敌案件。

梁成几乎把炎西六郡出生的那些勋贵们打压了一遍。

他们纵然有恨,也丝毫不敢掀起一点苗头。

但是大秦帝国的南面就不一样了。

新政的推行,无异于是朝廷从权贵们手中剥夺他们的利益。

他们聚敛的财富,要被朝廷拿出来。

自然没有人愿意顺从?

再加上江淮地区本就是天下粮仓。

大秦施行的全民交税制度,更是让他们的利益受到了很大的侵害。

相对来说也是断了他们的财路。

因此,南方人大多都憋着坏,准备伺机反抗呢。

南方的文人墨客最多。

而且经济条件相对富饶。

生活在鱼米之乡的百姓们也没有经历过生活的毒打。

所以,当地就孕育出很多颇有才学之人。

南方文人,不可小觑。

也一直是各郡守大人重点关注的对象。

随着秦倌在南方传扬。

南方的刻意弃考之风,自然就彰显出张扬的一面了……

对于两淮五郡的子民们来说。

恩科已经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渠道了。

南人慕利。

他们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七百章 淮南五郡(3/5)

追求的只有利益。

在他们眼中,只有永恒的金银,没有永恒的财富。

所以,地方官员们暗中发力,撺掇读书人暗搓搓的使坏。

跟朝廷对着干。

官民暗通,联合抵制朝廷。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地方权贵手中掌握着数目庞大的田产。

而朝廷推行了全民交税后,他们手中的田产就变成了累赘。

要么继续拥有,但是需要交纳不俗的赋税,从而成为了烫手的山芋。

如此取舍,自然是让那些坐地的权贵们感到意难平。

这也是他们跟那些身怀反骨的文人们沆瀣一气,刻意弃考,逼迫朝廷做出抉择的出发点。

沈培艺任郡守,又曾经跟西北地区的汾阳王一脉牵连颇深,是以有些人脉。

因此,空缺的官职也有一些通过引荐填充的。

但是,官职的空档仍然很多。

尤其是那些高素质的人才,朝廷急需。

应试者急缺。

然而,那些文化人似乎没有迫切之感。

郡府辖下的各地,张贴报倌之后。

从者几乎是寥寥无几。

通常来说。

通过乡试,便可以在郡府内任职。

这事放在前朝,可谓是祖坟上冒青烟的机会。

郡府内的官员,最起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七百章 淮南五郡(4/5)

码都是五品起步。

一个文弱书生,一朝成名。

于跃成为朝堂的五品官员。

此事,也算是地方上的一个传奇了。

可是!

没有热度……

广寒郡府,衙门内。

当朝的几位朝堂要员一个个面色凝重。

长吁短叹!

郡府的主簿黄从祖摩挲着稀松的山羊胡子,整个人的神情颇显怅然。

“截止今日,应试者不过百,这点人数还远远不及我们广寒郡此番征录的官职。”

“郡府的公文围观者寥寥无几,距朝堂高考日期已经不足半月!”

“郡府下辖的各地县丞已经上报了当地的情况,跟郡府这边大差不差。”

“若是再拖延一些时日,我们广寒郡本年度的高考,只怕要闹出大笑话了。”

黄从祖言及于此,目光期许的看着下面的官员。

显然是希望大家能够想办法,扭转当前的局面。

广寒郡的官员们一个个故作深沉。

甚至佯装焦虑。

大家都在官府内混迹多年,都是老油条。

他们每个人都清楚,应试之人不够数的话。

广寒郡的府衙,权威尽失。

远在京都皇城的皇帝陛下也会惨遭打脸。

毕竟那是文人们默默无闻的抗议。

但是,在场的官员

(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七百章 淮南五郡(5/5)

们内心深处,却是暗暗窃喜。

好啊!

盼星星盼月亮的。

这一天终于来了。

皇帝不是要拿着三代人的前程威胁读书人吗?

那么好!

文人挺起了傲骨,偏偏就拧成一股绳,默默的抗议。

纵然是你皇帝陛下,又当如何啊?

要知道,广寒郡是江淮地区的大郡。

这个地方,民风并不彪悍。

可是子民都擅长钻营。

换而言之,就是广寒郡的人喜欢动脑子。

再一个,南方仕子见多识广。

思维也相对比北方的学子开阔。

朝廷给他们提供的那些一官半职,无法打动他们。

他们所看重的是永恒的利益。

也就是一人做官,世世代代都能发达的那种!

若是让他们交税,做朝廷这台机器上面的一个小零件?

他们都不赞成。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大秦帝国的这块蛋糕,如何分配?

梁成的分配方案,没有让他们动心。

所以,他们就要明里暗里的反抗。

除非,皇帝真拿着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

不然,他们根本就无所畏惧。

在他们看来。

皇帝在秦倌上言明的那套所谓制裁刻意弃考者的方案。

顶多就是个笑话。

这事怎么执行?

如何执行?

(本章完)

万本小说 永久免费读
页面篇幅有限,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安装客户端,打开应用即可阅读完整内容,内容不精彩算我输!
点击下载APP 免费阅读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