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百鬼先生语出惊人。
邢羽听得脸色大变。
顿时立身而起。
眼中的惊色。
几乎透体而出。
而相较于刑羽夸张的表现。
在场其他人也好不到哪去。
“你最好吧话说清楚!”
“到底是怎么回事?”
那名老将话语阴沉。
眼眸死死地盯着百鬼先生。
面对将军们的质问。
百鬼先生则无比淡然。
只见他端起桌上的酒杯。
自顾自的饮了一口。
望向在场的众人。
冷笑道:
“尔等所仰仗的。”
“兵部尚书。”
“昨日已被抄家。”
“现在人应该在刑部。”
“被三司提审呢。”
“不过在下想没这个必要。”
“审与不审其实结果都是一样的。”
百鬼先生说完这些。
眸子微眯。
打量着面前的四人。
笑而不语。
“你说什么!”
“左大人犯了什么事?”
“怎么会被抄家?”
“你怎么会知道这些?”
果不其然。
这话一出。
除了刑羽以外。
其他三名将军。
连同那位老将军。
都是一脸的惊容。
这时。
一直没说话的刑羽。
却开口了。
他看向百鬼先生。
缓缓地问道:
“他被抓。”
“与我等被停饷一事有何瓜葛?”
“而且为什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么。”
“我们不属于朝廷的编制?”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关联?”
这话一出。
百鬼先生没有答话。
反而是似笑非笑的看着他。
沉默不语。
而那位老将却给出了答案。
他苦笑着起身。
拍了拍刑羽的肩道:
“这还用问吗?”
“朝廷里那帮狗娘养的。”
“以为咱都是左大人的人。”
“现在他被那群奸险之徒陷害。”
“我们自然难逃清算。”
“不错。”
“老将军所言属实。”
百鬼先生听闻。
点了点头。
随后讲起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
自从国君荒废朝政。
隐居深宫之后。
朝廷虽然六部自主。
但由于没有领头的。
朝政一时间极度混乱。
官员之中亦是派系林立。
互相争斗不止。
谁都想借这个机会来瓜分更多的权力。
但在这混乱的背景之下。
只有兵部。
没有参与其中。
兵部尚书左闻风。
是个忠心耿耿的保皇派。
虽说皇帝的不作为令他非常失望。
但对越国。
对朝廷。
他却是一如既往的忠诚守分。
然而。
随着派系之间的争斗。
逐渐落下帷幕。
左闻风的地位也开始变的岌岌可危。
毕竟。
大伙起初打成一团。
乱的一塌糊涂。
谁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有空搭理你?
但眼下。
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
朝廷复杂且林立的派系逐渐整合。
左闻风这个保皇派。
在他们眼里自然成了异类。
而且这家伙还手握兵权。
这显然成了他们的威胁。
于是各种构陷之词。
不断地在朝堂内发酵。
终于。
就在昨日。
越王一纸没来由的诏书。
直接宣判了左闻风的结局。
罪大恶极。
企图谋逆。
这八个大字。
不仅毁了他一生的清誉。
更是让他身陷囹圄。
为什么?
不问世事越王会亲自下诏书。
缉拿左闻风?
那自然是因为。
朝中的派系已经蔓延到了宫廷之中。
作为越国党争中最大的胜利者。
也是目前。
统合朝中群臣的领导者。
吏部尚书宋书堂。
正是靠着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这层关系。
才得以击败众多政敌。
成为权倾朝野的存在。
而他借着这关系。
来收拾左闻风。
也却是在合理不过了。
用他的话讲。
就是。
左大人既然对皇上忠心不二。
那就让皇上亲自下旨拿他。
由此可见。
越国的荒唐。
几乎已经到了一个无可附加的地步。
而在左闻风锒铛入狱之后。
他也没闲着。
直接开始了大清洗。
上到京师兵马司
(本章未完,请翻页)
。
下至地方各级军事机关。
都在这场浩劫中有所波及。
“如此肆意妄为!”
“难道真不怕我们反了他娘的?”
席间一位将军愤怒的拍在桌案上。
声音传遍了整间酒肆。
这话一出。
身旁的二人也跟着义愤填膺道:
“妈的!”
“有种就来!”
“敢削老子的军职!”
“老子就敢去京城清君侧!”
“德仁你们还不住口!”
正当众人激烈讨论之事。
老将啪的一声。
拍在桌案上。
厉声对几人训斥着。
三人听闻。
虽然乖乖闭嘴。
但显然不太服气。
毕竟。
自己都被人家骑在头上拉屎了。
还不能反抗一下?
“刘二爷!”
“这帮孙子太欺负人了!”
“咱们为国家流血打仗多少年!”
“才换来这军职?”
“他们一句话就削了?”
“这凭什么啊?”
只见三位将军。
愤愤不平。
异口同声的抱怨着。
眼中尽是对朝廷的失望和愤怒。
“好啊!”
“你们要打那就去好了!”
“老夫懒得管你们。”
“但是士兵们听你们的话吗?”
此言一出。
几人顿时沉默了。
百鬼先生见此。
也是连声叹气。
劝阻道:
“三位将军的愤慨。”
“在下自然理解。”
“
(本章未完,请翻页)
但此次削职罢官之事。”
“只是对于军中的各大统领。”
“而非士兵。”
“将军们若想清君侧。”
“一无钱粮。”
“二无补给。”
“加之朝廷以停饷多日。”
“先不说士兵们是否想要继续留在军中。”
“即使不说这些。”
“如果打到京师。”
“若后者反口咬定你们私吞军饷。”
“企图谋反。”
“到时候士兵们是掉过头来打你们。”
“还是清君侧呢?”
这番话说完。
众人都沉默了。
看得出来。
对于停饷之事。
他们在面对士兵时也百口难辩。
此时军中已有了很多不满的情绪。
若非他们的威望还在。
恐怕这些士兵。
早就各回各家了。
而且。
清君侧。
说的容易。
但士兵们在乎吗?
他们也不过是百姓。
朝廷的死活对于民众而言。
其实无关痛痒。
并非人人都爱国。
对于百姓们而言。
只要能丰衣足食。
过上安稳的日子。
谁当国君。
或者朝局怎样。
其实都无关痛痒。
而且从秀水城。
到越国都。
这么长的一段路。
补给怎么来?
就算士兵肯用爱发电。
但是人不能不吃饭吧?
可笑的是。
目前负责边防军的军粮的人。
还是宋书堂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