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他大为震撼。
身为一国之君。
他十分清楚。
徐锦川的政策。
对于国家而言意味着什么。
方田均税。
可以为国家增加税源。
同时遏制地主豪强的土地兼并。
可以说。
是把刀架在了地主阶级的脖子上。
而募役法。
更是直接伤害到了地主。
官僚阶级的核心利益。
可以这么说。
徐锦川也就是仗着自己是徐国公的儿子。
要换成别人来说这话。
早都死透了。
但不得不说。
后者提出的观点。
虽然风险很大。
阻力也很大。
但若能真正落实下去。
对于国家的利益而言。
可谓是影响深远。
但是。
当时的周皇。
却并不能行此冒险之事。
明着对官僚豪强动手。
皇权根本没有依仗。
要知道这些人。
虽然是国家的蛀虫。
理所当然的既得利益者。
但同样的。
皇帝的支持。
也少不了这些人。
地主,官僚,宗室。
皇帝的依仗。
政策的执行。
都得他们来推波助澜。
若是惹到了这些人。
往小了说。
阳奉阴违。
往大了说。
叛乱四起。
对于当时朝局并不算稳固的周皇。
可谓是极大的不利。
十年前的朝局。
不似今日。
战乱虽平。
但内部却并不稳固
(本章未完,请翻页)
。
于是徐锦川的言论。
也只能成为了狂言。
徐国公说到这。
亦是叹息不止道:
“皇上殚精竭虑。”
“无时无刻维系着朝中的平衡。”
“但这无数的妥协。”
“也导致了如今的困局。”
“殿下走南闯北。”
“对民情想必已有所了解。”
“大周朝的内情以殿下观之。”
“是好是坏?”
面对徐国公的问题。
李恪只能沉默。
在他过去行走天下的几年间。
所见所闻。
无不让人失望。
百姓生计艰难。
各地饥荒连绵不绝。
但那些朝廷官员。
地主豪强。
却个个锦衣玉食。
生活奢靡。
当初在临江城时。
王家,柳家。
这几大家族。
几乎垄断了全城。
商业农业。
无不是他们一手持掌。
临江城内欢天喜地。
可外面呢?
栖霞村的百姓食不果腹。
若不是李恪带去的种子。
天知道得饿死多少人?
可笑的是。
就这么几颗种子。
栖霞村的村民。
竟给他立了庙。
把他当成了圣人瞻仰。
由此可见。
底层百姓的生活。
以如水火般险恶。
栖霞村。
就是天下的一个缩影。
当年食不果腹的栖霞村。
在这大周江山。
还有千千万万个。
此刻。
李恪的泪水。
(本章未完,请翻页)
已经夺眶而出。
他怪不了任何人。
周皇当初的妥协。
是为了天下的稳定。
而徐锦川的出仕。
应对李恪这位后继之君。
意味着变革!
看到李恪潸然泪下。
徐国公叹了口气。
接着。
目光是从未有过的锐利。
似是能洞穿人心一般。
看向李恪。
一字一句的道:
“皇上还有老夫。”
“吧锦川留给太子。”
“是想让他做您的一把剑!”
“一把扫清天下的利刃!”
这话一出。
李恪抬起了头。
看向徐国公。
没错。
徐锦川!
就是变革的利刃!
属于李恪的一把剑!
此剑。
伤人亦伤己。
若非意志坚定之君。
绝无可能驾驭的利刃。
说到这。
徐国公目光复杂的看着面前。
潸然泪下的李恪。
他十分清楚。
这个年轻人。
未来所要面对的。
是何等巨大的滔天大浪。
周朝立国几百年。
从未有人。
敢把刀对准地主官僚。
而李恪呢?
却要独自面对这些。
古今从未有过的重大变局。
同时还要应对。
来自北方南方的强权压制。
李恪的困境。
由此可见。
他肩上的担子。
堪比大山。
他面前的事务。
是滔天的巨浪。
九死一生。
“太子。”
“锦川
(本章未完,请翻页)
出仕与否。”
“现在还有回转的余地。”
“老夫劝您做好准备。”
徐国公叹了口气。
看向面前的李恪。
此刻。
房间里静悄悄的。
窗外的月光。
洒在了李恪的脸上。
看起来是那么的苍白。
却又那么坚毅。
“回转?”
“没有那个必要。”
“我与锦川。”
“都无法回头了。”
李恪凄然一笑。
话说完。
便离开了房间。
留下神色复杂的徐国公。
喃喃自语。
“元真...你小子。”
“还真生了好儿子!”
“有种!真是有种!”
徐国公的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心里回想起初见李恪的那一刻。
那位在养心殿里。
哭的稀里哗啦的青年。
只是因为父亲的咳嗽。
便不知所措。
那时的李恪。
说实话。
在徐国公看来。
并不算什么圣君。
可到后来。
就是这个看似软弱的青年。
只身前往魏国。
确保了周朝东线。
再无忧虑。
又提出了通商。
富国强民的大方略。
徐国公渐渐地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可以说。
他能把徐锦川推出来。
已经是认可了李恪。
他相信。
这个年轻人。
会超越他的父亲。
先代的所有君王。
甚至。
整个世界上的任何君王。
真
(本章未完,请翻页)
正做到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哈哈。”
“老夫还真想多活几年。”
“看看这小子。”
“到底能翻出什么滔天巨浪。”
徐国公看向远方的明月。
眼中是无尽的遗憾。
次日早朝。
在李恪的授意下。
徐锦川这位户部侍郎走马上任。
接着。
二百万两赈.灾银。
被分批次的运往了受灾的南方十三城。
另外李恪又采纳了高明远的建议。
拿出五百万两。
并拟旨。
凡是因为水灾流离失所的百姓。
可于官府领银二两。
迁往北方十二城。
到了北方还可于本地官府。
领取一两的安家费。
并且分配土地。
这些还不算完。
李恪宣布完这些政策后。
又找来礼部尚书。
亲自写信给魏文帝。
命他前往魏国。
商谈粮食贸易的事情。
至于边关重整。
这事就被暂时搁置了下来。
李恪已经做到了极致。
但他却没想到。
这二百万两的赈.灾银。
却并没有。
如偿所愿的运达受灾地。
五日后。
李恪此刻。
正在御书房批阅奏章。
可这时。
柳霜香气呼呼的冲了进来。
“怎么了?”
“发这么大脾气?”
李恪看着气呼呼的柳霜香。
不知啥事。
惹得后者一脸不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