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会向您奏呈。”
“越国三十万大军的确向北开拔。”
“沿途所过之处。”
“城池皆望风而降。”
“至于后续方面。”
“两个小旗。”
“跟着大军向北进发。”
“可以确保情报的连贯。”
听闻此言。
李恪点了点头。
赞许道:
“嗯,差办的不错。”
“龙影卫自深入中原。”
“劳苦功高。”
“传本太子令。”
“着即日起。”
“所有龙影卫加俸一年。”
“多谢殿下赏赐!”
帐中的龙影卫。
面露惊喜。
连忙拜谢。
在他离开后。
李恪看着手里的奏报。
面上浮出阵阵复杂之色。
“大哥,怎么了?”
“越国有行动不是好事吗?”
帐中一直旁听的李显。
见李恪这表情。
有些疑惑。
“哎,他们行动了是好事。”
“但我就是担心。”
“魏国那边会忍不住出兵。”
“因为虽然越军北上了。”
“但我们却并不清楚。”
“他们北上的真实目的。”
“越是在这种时候。”
“我们就必须要沉得住气。”
李恪叹了口气。
缓缓道出心中的想法。
闻听此言。
李显无奈道:
“大哥,您是不是有点太小心了?”
“越国北上还能为了什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么?”
“肯定是眼馋北方的土地了呗。”
“到时候越国跟梁国打起来。”
“咱们在旁边看戏不挺好的?”
“你小子想的太简单了吧。”
李恪无语。
自己这六弟。
实在是看不清形势。
越国如今占据的地盘。
那都是大周的宝地。
无论是物产丰富的楚南国。
还是易水的南方十三城。
虽然前些日子遭了水灾。
但并不妨碍此地的富饶。
与此相比。
大周北方就乏善可陈了。
到处都是未曾开发的荒郊野岭。
人口稀薄不说。
产业也少的可怜。
越国北上图什么?
占了这片地。
不仅会扩大战线。
而且还会有招惹的梁国的风险。
因为战略缓冲地没了。
所以无论是出自什么原因。
越国都不可能轻易的北上。
尤其是现在这个敏感时期。
天下皆知越国进入了总动员。
他们的高调。
使易水一带。
布满了来自于各国的细作探子。
时时刻刻盯着他们的动向。
李牧不可能意识不到这一点。
所以经此推断。
越国挥师北上。
肯定别有图谋。
“算了,我是懒得跟你解释了。”
“总之这两天。”
“我们可有的忙了。”
李恪话音刚落。
帐外便传来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神威的声音。
他匆匆走进帐内。
满面激动的对李恪道:
“殿下!”
“越国出兵了!”
“哈哈,我们苦等的机会总算来了!”
“嗯?你们怎么这幅表情?”
“难道你们不知道。”
“越国出兵意味着什么?”
神威脸上的激动。
逐渐转为了疑惑。
他直勾勾的盯着无奈的李恪。
心中似有万千疑惑。
“大将军。”
“我觉得这件事。”
“我们需要谨慎。”
“越国虽然发兵。”
“但我们却不知道他们北上的目的。”
“况且易水还有七十万大军。”
“现在并不是我们出手的时机。”
“相反。”
“我们需要趁现在。”
“尽可能的多造一些钢制武器铠甲。”
话说这段时间。
李恪派去阴山的信使也到了。
乌勒古一听。
李恪需要他们部族锻造武器的方法。
十分痛快的派了族中威望最高的匠师。
亲临察哈尔。
指导工作。
而另一边。
李恪与魏国。
也以无偿提供锻钢法为代价。
与文帝签署了生产协议。
简单来说。
魏国管造管材料。
做出来的武器甲胄。
两家对半分。
李恪只需要支付一半。
人工费及材料费。
便可享有魏军的军械供给。
(本章未完,请翻页)
话说文帝一听李恪愿意无偿提供。
钢材料的锻造工艺。
那可给他乐坏了。
在乾坤殿直夸李恪这人仗义。
大手一挥给匠师所拨了八百万的预算。
所有项目全部放下。
都给朕造铠甲去。
就这么着。
魏国恐怖的产能在这半个月里。
可谓是狠狠地刷新了李恪的认知。
在大周至少花费一月时间。
才能制成的全身扎甲。
在魏国这两名匠人。
加一个编制女工。
一周就能产出一套。
短短半月。
不过两周半的时间。
新式钢扎甲。
魏国生产了将近四万套。
连带着新式钢制军械。
什么刀枪剑戟。
更是多达五万多把。
这些军用物资。
运到察哈尔时。
李恪惊得眼珠子差点掉到地上。
这产能相当恐怖了。
不愧是工业大国。
做事就是效率。
于是这半个月以来。
李恪分到了两万套新式钢制扎甲。
连同长枪,钢剑。
总共两万五千把。
有了这些新式装备。
大周军队的战力。
可谓是直线飙升。
要知道。
大周军队在没装备钢制甲之前。
那穿的可都是皮甲。
甚至有些还是布甲。
武器就更别提了。
锈的锈坏的坏。
不然当初李显。
也不会这么
(本章未完,请翻页)
着急搞军工厂。
不过现在有魏国。
这个产能大户帮忙。
还要啥军工厂。
李恪一看这产能。
当即就把厂给停了。
另外又抠出了四百万两银子。
给魏国希望他们加大力度生产。
说起银子。
察哈尔最近的经济。
完全支撑得起李恪这笔不菲的花销。
一方面是先前种下的。
香料连同土豆等作物成熟。
虽然播种的时间不一。
但好在土豆这些玩意。
产量非常大。
李恪已经不需要向魏国进口粮食。
靠着察哈尔本地的产出。
他完全能养得起百姓及军队。
而且。
早先种植在恪村的香料。
也已经成熟了一些。
靠着这些东西。
李恪甚至还能反薅魏国一笔。
一部分用作还款。
一部分用作本地商贸。
魏国的商人。
对于香料这种俏货。
根本提不出半点拒绝的理由。
只要在市面上放出。
必然会在第一时间被魏国商户抢空。
这火爆的市场。
让李恪十分想召回。
远在大周内地的徐有财。
因为他已经有点忙不过来了。
急需要一个人来打理市场的生意。
而高明远这边又在市场里征收商业税。
包括关税。
虽然关税由于联盟条约。
缩水了将近八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