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于此。
训练新军。
捎带手。
还把当初乌勒古留下的五百雄鹰战士。
一并交给了他管理。
一段时间没来。
当看到这些人。
被训练的井井有条时。
李恪更是不由得叹了口气。
说实话。
他不想让这些人这么快上战场。
无论是这些。
花重金打造的连弩部队。
抑或是当初。
乌勒古留下的500雄鹰战士。
这些部队对他而言。
都是举足轻重的精锐。
但如今情况紧急。
李恪他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好好好。”
“雷历将军。”
“你的想法我知道了。”
李恪苦笑。
摆手示意。
紧接着出言询问。
“如今营中可调动的人马有多少?”
闻听此言,雷历拱手作答。
“启禀太子殿下。”
“如今营中。”
“有5000重铠连弩手。”
“除此之外亦有500雄鹰战士。”
“等待您的命令。”
“哦?雷将军。”
“你的意思莫非是说。”
“这教场上的5500人。”
“难道都是可以调动的吗?”
李恪一边说一边扫向校场。
这话一出。
雷厉面色微楞。
暗道一声厉害。
仅凭一眼。
便能精准的看出场上人数。
这份功力。
没个10年8年。
压根别想练成。
(本章未完,请翻页)
"殿下所言不错。"
"以末将愚见。"
“他们都有与敌一战的资格。”
看得出来。
雷历对自己的部队相当有自信。
听到这话。
李恪笑了笑道。
“雷将军可不要说大话哦。”
“本太子可没看过他们的真正实力。”
“雄鹰那帮人也就罢了。”
“可这些连弩手。”
“训练还没过半年。”
“他们真有一战之力吗?”
闻听此言。
后者也没有生气。
笑了笑,转过身。
挥动手中令旗。
只见五千连弩手。
默契地组成了5排。
为1000人一排的横队。
头排半蹲后排躬身架弩。
第三排站立瞄准。
这队形看得李恪一愣。
“殿下请看。”
“这是末将特意训练的1号压制队形。”
“此阵型可保证箭雨连绵不绝。”
“只要有足够多的弩箭。”
“敌军根本无法冲上前。”
雷厉一边解释。
一边大喝道:
“连弩手放箭!”
话音落下。
只见第1排第2排的连弩手。
以极快的速度发出了五连射。
头两排的弩手。
在倾斜完手中的弹药后。
迅速向后方退去。
在更换队形的期间。
第3排弩手。
迅速发射。
填上了这更换队形期间的火力真空。
待到他们一轮射击结束
(本章未完,请翻页)
。
第4第5排已然就位。
而后,第三第二第1排。
趁着这时间装填弹药。
待到他们装填完毕。
第一第二排的弩手。
已经在往后退了。
此时依然是由第三排接上。
如此循环往复。
火力压制几乎没有停歇之时。
雷历看着眼前的这一幕得意道。
“殿下,以末将愚见。”
“连弩手根本不需要精准度。”
“只要火力覆盖够密集。”
“他们所欠缺的。”
“就只有射击还有装填。”
“以及更换阵型的速度。”
听到这句话。
在加之面前军队的表现。
李恪满意的点了点头。
冲雷历竖起了大拇指。
赞许道:
“不愧是雷将军。”
“本太子没有看错人。”
“呵呵,殿下。”
“这5000连弩手。”
“能限制他们的只有弩箭的容量。”
“和地形的高低曲折。”
“敌军的人数对于他们而言。”
“影响不算太大。”
雷厉对连弩部队。
可谓是寄予了厚望。
而他的话。
也确实在理。
毕竟2000名连弩手。
一轮射击下来。
就是1万发弩箭。
1万发弩箭是个什么概念?
用一句遮天蔽日来形容。
毫不夸张。
而做到这极强的火力压制。
却只需要5秒不到的时间。
(本章未完,请翻页)
而且。
每波火力压制。
根本不存在什么间隔的时间。
这种恐怖的火力。
在这个时代。
除非搬来铜墙铁壁。
否则绝难抵挡。
弩这种东西。
不同于弓。
多以抛射制敌。
弩从来打的都是直射。
与抛射不同。
直射的冲击力。
还有穿透能力。
都是无与伦比的。
加之。
这些弓弩手。
全员装配重甲。
甚至李恪还打算为他们装备盾牌。
这支部队简直就是为了对射。
及火力压制而生。
而且李恪还有一个大杀器。
没拿出来。
在动乱之前。
徐有财曾在越国。
以香料倒腾了不少重石矿回来。
李恪把他们全部带到察哈尔。
直到今天。
他的手上。
有足足10万发重石破甲箭。
这些东西搭配上连弩手。
破坏力几乎不可想象。
哪怕是魏武军。
在这种密集的破甲箭雨中。
想存活下来。
也绝非易事。
这就是李恪的资本。
他决定前往平安城。
可不是去送死。
而是要干死北梁南越的所有人。
真正的一扫天下。
次日。
李恪披挂严整。
带着雷厉及五千五百名精锐。
毅然决然的离开了察哈尔。
政务方面他交给了高明远暂理。
他们要留在察哈尔。
执行李恪
(本章未完,请翻页)
的谋划。
抢购魏国的粮食。
之所以这么做。
也是出于无奈。
李恪不想在冒险了。
而除此之外。
察哈尔也迎来了第一次扩军。
前线的消息不胫而走。
值此危难之际。
高明远发出了第一次募兵告示。
其实。
在发出这则通告前。
高明远的心情有些忐忑。
毕竟如今的察哈尔。
人口主要都来自于北齐。
他并不确保。
这些饱受战争折磨的百姓。
是否还会有在战斗的欲望。
然而。
在听了李恪带兵赶往前线后。
察哈尔的每个百姓。
表现出了极为恐怖的凝聚力。
以恪城,沙城,安平城。
三个大城为首。
仅两日。
便有将近三十万人报名从军。
要知道这时候的察哈尔。
总人口。
不过三百万而已。
两日便有十分之一的人愿意参战。
这凝聚力何其可怕?
而且这些百姓。
跟那些被强征的壮丁。
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他们是真正的在为自己的家园。
为自己的国家而战。
而并非那些。
不知君国。
望风而降的乌合之众。
他们是真正有信仰。
而且愿意为国而战的人民。
毕竟。
是李恪在黑暗的时代。
给了他们这一切。
是李恪在这个人民饱受剥削的时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