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建设平安城。
其实倒不如说是。
建设平安之后的沙漠地区。
这李显奉命回到平安后。
不遗余力的在沙漠边缘。
修筑望楼要塞。
甚至围墙。
为的就是确保平安的后方。
而并非是为了隔绝魏国。
对中原的威胁。
“既然如此。”
“殿下何不早告知与我?”
“呃...告诉了你。”
“狼王岂能这么轻易中计?”
“此人狡诈至极心思深远。”
“可不是什么好骗的家伙。”
李恪无奈的摆了摆手。
说实话。
关于平安的事情。
李恪压根就没想的那么远。
什么隔绝魏国。
这事不过是他碰巧说出来。
欺骗狼王的障眼法罢了。
不过对于这个安排。
狼王也确实上套了。
李恪大张旗鼓的建设平安城。
这事他不是不知道。
也可以说。
他之所以能上当。
就是因为这一手。
半真半假的谎言。
龙骧之盟。
瓜分西方。
平安动工。
李恪反水。
这一环扣着一环呢。
面对这半真半假的骗局。
即便狼王再狡诈。
亦是难从中辨出真假。
神威听到这。
脸上的质疑。
顿时烟消云散。
转为了浓浓的钦佩与歉意。
“殿下,先前末将无礼。”
“冒犯了
(本章未完,请翻页)
殿下。”
“实在是惭愧难当。”
神威扑通一声跪地赔罪。
李恪见状。
急忙上前扶起后者。
诚然道:
“将军何必如此?”
“北梁乃我大周宿敌。”
“先不说我两国间的旧怨。”
“北梁自攻破望海以来。”
“一路烧杀抢掠。”
“搞得内地愁云惨淡。”
“生灵涂炭。”
“此恨纵江水干涸亦无法化解。”
李恪面上满是悲愤之情。
一一细数着北梁南下以来。
在大周的土地上。
酿成的种种暴行。
每一项伶出来。
都是国仇家恨。
况且。
李恪不与北梁和解。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虽然这一代狼王。
有意划干戈为玉帛。
但问题是。
人的寿命是有限的。
李恪不能确保下一代。
下下一代狼王。
都是个和平主义者。
所以。
北梁必须得灭!
李恪不能容忍。
这无关于和平与否。
只要北梁或是北地。
还是由他们自己选出的皇帝统治。
那么南方就不会得到安宁。
往深了说。
这就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间。
不可调和的矛盾罢了。
双方迥异的生活方式。
决定了和平。
永远不会到来。
至少在北地没有被彻底打服之前。
李恪不会允许另一个游
(本章未完,请翻页)
牧政权。
出现在北地。
威胁南方的安定。
“那殿下。”
“我需要怎么做?”
“才能帮助您演好这场戏?”
听闻神威的话语。
李恪皱了皱眉。
沉声道:
“不着急。”
“在这之前。”
“我们还需要等待。”
“可眼下。”
“还有个问题在于。”
“我们要怎么对付越国的楼船舰队。”
“梁国的船只。”
“并不足以对他们构成威胁。”
“在渡江之前。”
“我们得想出来办法对付他们。”
“不然这数十万将士。”
“都得淹死在易水。”
看得出来。
李恪今天的自信。
那完全是装出来的。
越国水师强悍。
相比魏,周,梁三国。
简直是降维打击。
他们的楼船舰队。
横在易水。
根本没人可以从中过去。
要想强渡易水。
必须先解决这些麻烦的大家伙。
不然纵使渡船再多。
等待联军的也只能是巨大的损失。
每每想起此事。
李恪就止不住头疼。
这些横在江面上的小山。
他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怪不得摄政王石宇能放心搬兵回去。
有这些吃水的怪物在。
谁能渡江威胁到南岸的越军?
“殿下,不妨试试火攻?”
神威看到李恪的愁苦。
忍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不住说出了自己。
谋划已久的对策。
听闻此言。
李恪来了兴趣。
但仔细想了想。
却摇头苦笑道:
“大将军。”
“此法恐怕不行。”
李恪说这话的原因。
是因为他手下的龙影卫。
早在大军抵达平安时。
就已经侦查到了越军的楼船。
所用的材料。
“哎,越国南地的十万大山。”
“盛产诸多稀缺木材。”
“其中犹以铁木闻名于世。”
“但将军不知。”
“其中还有一种木材。”
“名曰曲木。”
“此木种不仅轻盈。”
“夏不生虫,冬不起冰。”
“且极为耐火即便是以油浸泡焚烧。”
“想要将其彻底毁坏。”
“亦困难至极。”
“而越国的楼船皆以此木制做。”
“想要以火攻困难至极啊。”
李恪摇头叹息。
初始得到这情报时。
李恪只是震撼越国物产丰富。
但如今想起此事。
却忍不住阵阵头疼。
这麻烦的木料。
用火烧是肯定不行的。
越国楼船将近二百余艘。
每艘如同小山。
先不说有没有这么多火油。
而且火攻。
对风向的要求亦是极为苛刻。
且就算这些都齐备。
但人家的船。
火根本烧不动。
如之奈何?
听闻李恪的一席话。
(本章未完,请翻页)
神威也不禁面色泛苦。
叹道:
“难道真无法可解不成?”
“先不说这些了。”
“反正如今的情况。”
“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此事我已经写信送往察哈尔。”
“希望你们的文皇能想想办法。”
“但在这之前。”
“神威将军要先委屈你一阵。”
听闻此言。
神威点了点头。
拱手道:
“放心吧殿下。”
“我知道该怎么做。”
就这样。
李恪以一场以假乱真的戏码。
成功哄骗了狼王。
今日之后。
神威就在潜龙宫暂时住下了。
对于事情的真相。
魏军之中鲜有人知。
而作为回复的。
只有一封神威的亲笔信。
由李恪转交给了魏军中的数名。
高级将领。
几人读完后。
李恪便将信付之一炬。
随后接过了魏军的指挥权。
紧锣密鼓的做起了战前准备。
而与此同时。
狼王的战船。
亦从北地方向。
成批次的运往易水方向。
大战一触即发。
这场决定了周,魏,梁,越。
四国命运的旷世大战。
即将在春末的易水河上演。
而在这至关重要的期间。
越国的最高决策者。
摄政王石宇。
正在越国的南部。
十万大山脚底下。
指挥部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