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挂心。”
“我急于寻药。”
“因为腿伤,以在此耽搁多时。”
“实不能在浪费时间了。”
唐仙儿提起这事。
玉容上浮出一丝急迫。
看得出来。
这事对她很重要。
见此。
李恪不禁好奇道:
“仙子,不知所需药材为何?”
“李恪说不定有办法为您寻来。”
“呵呵...”
听到李恪的话语。
唐仙儿只是掩面轻笑。
叹了口气。
苦笑道:
“实不相瞒。”
“我所需的几味药材。”
“皆是举世难求之物。”
“且它们大多都生长在险地。”
“所以...”
唐仙儿说到这。
有些难以启齿。
不过意思李恪也明白。
这几味道药材并不容易得手。
而且还伴随着极高的风险性。
“害,我当什么呢。”
“仙子,你若信得过李恪。”
“此事权且包在我身上。”
“不就是几味药材?”
“何劳仙子如此记挂?”
“但不知是那几味药?”
“呃...这样不太好吧。”
看着李恪信誓旦旦。
唐仙儿到没直接拒绝。
看来。
这些药材。
连她都不确保能得手与否。
“那有什么的?”
“仙子救了我的命。”
“李恪自当倾其所有。”
“报答仙子大恩才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
“区区举手之劳。”
“何足挂齿?”
“不...你错了。”
“这可不是举手之劳!”
唐仙儿面色凝重。
沉声道:
“李恪,这几味药材。”
“皆生长在绝地。”
“就好比其中的五色金莲。”
“此神物。”
“向来只生长在北方的雪原深处。”
“那里乃是死亡绝地。”
“其险远非常人可深入!”
“至于这第二味。”
“雷花。”
“更是只有在雷暴频生的阴山之巅。”
“才会有这种举世罕见之物。”
听着唐仙儿的叙述。
李恪不由面色一惊。
好家伙。
一个在北方雪原深处。
一个在阴山之巅。
光这俩地方。
无一不是人间绝地。
雪原就不用说了。
那里终年刮着暴风雪。
其气候之寒冷。
在露天撒泡尿。
尿都能瞬间结成冰。
在这种地方寻药。
怕是药没找着。
人先要被冻成冰雕。
至于这阴山之巅。
那更别提了。
虽然李恪没去过那地方。
但听扎昆说过。
阴山之巅终年积着一层厚厚的雷云。
一个月三十天。
二十八天都是雷暴天气。
奇怪的是这破地方。
只打雷不下雨。
出门走一圈。
漫天的闪电能让人的头发。
都跟着竖起来。
雄鹰
(本章未完,请翻页)
部落在阴山之巅生活多年。
光造雷劈致死者数不胜数。
就连他们在此地也要小心翼翼。
更别提在这寻药了。
简直就是寻死!
可这还不算完。
唐仙儿此行要找的药材。
上述两味雷花,五色金莲。
只不过是其中的两种。
还有两种。
一种生长在大夏国沙漠火山口的火灵芝。
另一种则是在南越十万大山中。
那恐怖的瘴气沼泽内。
终年吸食各种毒气的万毒魔蟾。
这些奇特的天地灵物。
李恪连听都没听说过。
见他一脸错愕的表情。
唐仙儿苦笑道:
“其实这些我开始也不知道。”
“是我师父告诉我的。”
“我...其实一直生有一种怪病。”
“这些药材是给我治病用的。”
“啊?!”
李恪闻言。
大为不解。
这唐仙儿看上去。
怎么也不像个病入膏肓之人啊!
这病从何来?
“此事...我不好提及。”
“但你如果能帮我。”
“我会...非常感激你。”
唐仙儿说这话时。
脸上浮出一丝红霞。
眼中亦是透出些许期待。
看来这病确实折磨她已久。
见这情形。
李恪那还能说出什么拒绝的话?
唐仙儿的长相。
自不言说。
配上眼下。
那期待中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夹杂着恳求的表情。
杀伤力足以感化。
任何一个铁石心肠的人。
李恪也不例外。
不过他帮唐仙儿。
倒与这无关。
纯粹是为了报恩而已。
纵使这几味药材他听都没听过。
且大多生长在人间绝地。
可自己的救命恩人发话。
他岂能,因此而退缩?
“放心吧,仙子。”
“我李恪并非知恩不报之人!”
“这几味药材。”
“包在我身上!”
“待我破了南越!”
“亲自带仙子南下取药!”
李恪信誓旦旦的作保。
可是。
一提到南越。
他不仅又头疼了起来。
见李恪满脸苦涩。
唐仙儿不禁看向了大江对岸。
她能够探听心声。
李恪心里的忧思。
哪儿能瞒得过她?
“李恪,听说你这几日。”
“一直都潜居于此。”
“不知是为何故?”
唐仙儿明知故问。
有意无意的把话题。
往战事上扯。
“哎…”
“仙子有所不知。”
“眼下我是进退维谷啊。”
李恪一声长叹。
并不想多提这烦心事。
“呵呵,李恪。”
“你刚刚不还踌躇满志吗?”
“怎么到现在。”
“却是满面愁容?”
“哎,不瞒仙子。”
“李恪所扰。”
“无非就是江对岸的那些楼船水师
(本章未完,请翻页)
。”
李恪苦笑。
手指向身后。
那于薄雾中若隐若现的巨型船只。
越国在易水沿岸的每个登陆港口。
都设有不少的楼船拱卫。
除此之外。
小型战船更是不计其数。
加上他们在沿岸设立的诸多。
碉楼要塞。
整个易水沿线的防御。
可谓是固若金汤。
在此防御措施下。
联军倘若强渡。
先不说在江中来往的楼船。
就算能成功逼近江岸。
等待登陆士兵的。
也只能是来自于越军那。
铺天盖地的箭雨。
越国的望楼坞堡。
几乎占据了所有视角良好的位置。
不仅如此。
在距离上的把控。
亦是恰到好处。
众所周知。
弩箭或者弓失。
都是有射击距离的。
越国的沿江防线。
布置的相当讲究。
最靠近江岸的地方。
他们并未布置太多人手。
反而是在第二第三道防线。
以重兵团团拱卫。
其目的就是为了大规模射杀。
渡江之敌。
越国在第二第三道防线中。
占据了几乎所有的有利地形。
整个防线宛若一个倒扣下来的碗。
他们在暗联军在明。
即便是能成功登陆。
在毫无掩体无险可避的江岸。
登陆的联军如同待宰的羔羊。
等待他们的只能是被射杀的结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