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不是百姓健忘,而是他们对于皇室那点子事情,根本没有多大的兴趣。
闲事八卦一下倒是可以的,谁会一直记得?
他们更关心谁能让他们过得好,吃饱饭穿暖衣。
李世民做到了,李世民就是好君主,其他的他们不在意。
李渊已经被他们远远地抛到脑后。
李世民欣慰的时候,还有别的担忧:“毕竟这些,是城内百姓们的想法,他们不靠种田自然不在意,那些农户,未必是这么想的。”
关中农民数量多,这也关系着整个大唐。
秦羽笑道:“这也简单,让学生们去做个问卷调查即可。”
“问卷调查?”李世民眼睛亮了,他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种方法呢。
秦羽点头:“是,这种方法准确率较高,可以作为依据。”
李世民很相信他,立刻点头:“那就去做。”
于是,唐科院的学生,就开始忙碌了。
孔颖达主动请缨,将这个活儿包揽下来,原本想要揽活的戴胄晚了一步。
但也没办法,学生又不归他户部来管。
其实让户部的官员吏员去做也不是不可以,但又担心百姓们对官吏总是会有些敬畏之心,调查结果就未必准确。
这也是为
(本章未完,请翻页)
什么,秦羽是让学生做问卷调查,而不是户部。
理由倒也很简单,就是秦羽安排的作业。
现在的秦羽威望这样高,百姓们简直当他神灵一般,知道是秦羽布置的,谁会不肯配合?
李恪则亲自带队,一身便衣来到百姓当中,认真收集大家的看法。
“你且随某来,看看某的粮仓。”
一位老农直接将李恪带到他的粮仓里,只给他看。
“瞧见没?某家中存粮这么多呢。”
“别说蝗灾,就是不种地,某的粮食也够吃好多年的,正好可以叫土地休养。”
态度这般明显,百姓们对于将要降临的蝗灾,那是一点都不担心。
而且,这样想法的百姓,不在少数。
“蝗灾要来了?蝗虫味美,但价格不菲,趁着这一次,倒是可以大饱口福了。”
不仅不担心蝗灾,大家竟还隐隐有了期待。
毕竟对于百姓来说,蝗虫真是佳肴。
“也不知道数量够不够咱们吃的。”
等李世民知道这些想法,简直有些哭笑不得。
以前人人谈之色变的蝗虫,现在竟成了食物?
秦羽知道后则大笑起来,他花费不少精力科普的教育,算是成功了。
百姓的反应可以说情理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之中意料之外。
毕竟谁也想象不到,百姓们竟然如此乐观,还担心蝗虫不够吃。
如此也反映了民间很是富庶,根本没有可能饿肚子。
李世民和老家伙们,俱是松了一大口气。
尤其是这次,没有人说皇帝失德,李世民十分高兴。
这事算是揭过,朝廷准备工作好,百姓日子照常过,根本没有影响。
于是大家的目光,又放在南洋了。
早朝时,张亮就上奏,要出兵南洋。
“陛下,如今南洋不服,臣请出兵踏平他们。”
张亮出来之后,立刻就有不少人附和。
“陛下,南洋土著残暴,阻碍朝廷探索,也对大唐有很大的损失,必须要消灭他们才行。”
出兵之事,去年李世民就已经下定决心了。
只是今年有些变故,李世民想用海军送奴隶,但戴胄卡住他,他只能找秦羽想办法,最后雇佣了军队。
但结果李世民高兴了,勋爵们却受到池鱼之殃。
李世民看着戴胄,眨眼说道:“爱卿,出征的粮饷,户部可否都准备好了?”
戴胄摇头:“陛下,关中将要发生蝗灾,这时候朝中没有余力讨伐南洋。”
如此,这蝗灾倒是很好的借口。毕竟蝗
(本章未完,请翻页)
灾发生,所需的钱粮绝不可能少。
这个借口,大家也的确无法反驳。
“如此钱粮不足,无法出征,以后再议吧。”
李世民与戴胄这个双簧,是唱得极好,勋贵们不乐意,却也毫无办法。
长孙无忌等人也受了不少的委屈,可毕竟是李世民的心腹,主动牺牲必不可少。
所以他们只是旁观,并没有开口。
等下了朝,张亮等勋贵们立刻上前,将戴胄围住。
“戴尚书,你这就过分了,明明国库充盈,别说剿灭南洋,就是再西征几次都足够。”
如今户部有钱,可不是什么秘密了,谁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但戴胄根本不在乎,只是冷哼:“老夫乃户部尚书,钱粮如何使用,是老夫的事情,尔等要指手画脚?”
他态度强硬,勋贵们也没办法反驳。
魏征则维护戴胄:“怎么,尔等这是要干预政事?”
这话一出,哪里还有人敢拦着戴胄?
毕竟上朝上奏没问题,下了朝还对其他人指手画脚,就是他们的不对了。
勋贵们不愿意就这么认输,毕竟保护费有一成,数目不会少。
所以现在的情况,就是从他们嘴里抢夺食物。
“耗着呗,看谁耗得过
(本章未完,请翻页)
。”
戴胄根本不搭理他们,转身就走。
张亮几人又拉着长孙无忌等人,想要他们援助。
“赵国公,你们商队得了最多财富,你们愿意多交一成?”
长孙无忌淡定地说:“我等多花费一些银钱,毕竟打仗的军队也是为了我等,如何不应当?”
其他人都微笑着点头。
毕竟他们是李世民的心腹大臣,怎么可能去拆李世民的台?
张亮等人不甘心,跟着出来。
“所以这次,想不出钱也不可能?”
他们如何不知这是李世民的意思,但要从他们口袋里拿出钱来,是怎么都不愿意啊。
有人建议:“不如避开土著,去往其他地方寻宝?”
张亮点头:“对,我们可以先去其他地方寻,毕竟朝廷总是要开发南洋的,而且他们比我等迫切”
“不管他们,咱们先出海。”
一伙人决定跟朝廷比一比耐心。
而戴胄离开皇宫,直接去了富平侯府找秦羽。
“戴尚书怎么过来了?有何指教呀。”
戴胄说着:“张亮那群人明显是要与朝廷耗着,就是不肯出钱,可是对于南洋开发一事,朝廷也是刻不容缓,如何耗得起?秦羽,你可有什么好法子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