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的气氛更加融洽,大家反而更像是一家人,说说笑笑,谈天说地,尤其是当陈建国讲起深南开发区那边的情况的时候,兰荣生都是很认真很仔细的在听。
晚饭就不一样了,陈建国是东道主,所以就容不得兰荣生来劝酒了,陈建国特地准备了两瓶好酒,价格不算贵,但是胜在比较用心色。
晚饭周娟也喝了一些,可谓是宾主尽欢。
“建国今晚就先别回去了,已经晚了也没车了,就睡家里吧,家里面房间有,回去给你收拾一个。”
吃完饭之后,周娟就朝着陈建国说道。
兰荣生也点头说:“住在外面不卫生,而且每夜没家里舒服,就让你阿姨给你收拾个房间吧。”
兰英父母的表态,让陈建国很是感动,但是最终他还是拒绝了。
“叔叔,周阿姨,家里挺好的,只是我这么久没回家了,我想去我大姐那里看看。”
陈建国礼貌的拒绝了。
既然陈建国是想去大姐家里看看兰荣生,就没有拒绝的理由,再三嘱咐之后,就让兰英送陈建国一块过去。
到了大姐家大姐夫、大姐还有外甥女一家三口,正在吃饭,看到陈建国和兰英提着礼物上门,大姐惊的下巴都
(本章未完,请翻页)
快掉在地上了。
“你这臭小子一跑就是两个月,连个电话都没有。”
大姐轻轻的在陈建国肩膀上拍了一下,眼睛都是湿润的。
看着陈建国手里大包小包的零食礼物,大姐反而责备起来,大姐夫也过来给陈建国搬椅子,让陈建国坐下。
“大姐,我和兰英已经吃过了,你们吃吧。”
陈建国朝着大姐说道。
先到了大姐家里拜访,陈建国又把兰英送回家之后才返回到大姐家里,这个时候大姐已经把房间收拾好了。
大姐夫特地给陈建国倒了茶,两人坐在一块聊了聊。
聊到这次陈建国去深南开发区的事情,陈建国倒也不隐瞒把自己打造物流公司的事情全盘说了出来,这是对于物流公司的规模,并没有说的太仔细。
“现在学校工资发的都不及时了,我都打算出去闯一闯了。”
大姐夫有些感慨的说道。
“坚持坚持,将来或许教师的待遇会提高,到老了有个退休金。”
陈建国也不好说什么,只能仰天打个哈哈随便安慰两句。
大姐夫白天教学累了,很快就去睡了,陈建国回到大姐给自己收拾的房间里,刚刚坐下大姐就进来了。
两姐弟聊了很久
(本章未完,请翻页)
,大姐这才出去。
陈建国也累了,正打算休息,没想到门开了一条缝,外甥女雯雯从外面挤了进来。
“舅舅,这些礼物全部都是你给我买的吗?”
雯雯手里拿着一大袋子礼物,这些都是陈建国提过来的,看得出来她很兴奋。
“你喜欢就好,想要什么就给舅舅说,不过你现在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千万不要把学习给落下了。”
陈建国叮嘱。
想问问这个年龄,将来考上大学之后,这是国家建设的高潮,到那个时候这一代大学生其实还是很重要的,大有用武之地。
但是如果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那就只能赶向南下打工潮了,到时候进厂打螺丝,大概率成了一个三班倒的工人。
两人聊了好大一会儿,大姐陈丹推门进来,护着脸把雯雯给喊出去了,陈建国这才有时间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陈建国没有在大姐家里吃早饭,而是来到了车站附近的一家早餐馆,买了一碗牛肉面。
一碗面下肚,浑身热气腾腾的额头上都冒汗了,陈建国终于坐上了回家的班车。
一走就是两个月,村里还是这个样子,陈建国走到村里,不少熟悉的人看到陈建国回来了都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热情的打招呼。
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村里绝大多数劳力在农闲的时候都是在砖瓦厂干活打工的,平时有一份工资,再加上家里种地,生活的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所以不管是上庄村的老百姓,还是邻近村子的老百姓,对于陈建国的态度大为改观。
陈建国到家了,一家人自然是高高兴兴的,晚上二姐陈雪和老妈,郭玉兰特地做了饭,陈建国把陈海也请了过来,几个人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吃吃饭喝喝酒。
“建国,我和陈海打算结婚了。”
二姐陈雪突然羞涩的说道。
虽然早就有这种预感,但是真正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陈建国还是有些懵的,看看身旁的二姐,再看看从小一起长到大的发小陈海,陈建国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不过作为一个活了好几十年的年轻人,陈建国最终还是压下了心中的异样情绪。
“这是好事,祝福你们。”
陈建国端起酒杯。
而且陈雪比陈建国大了那么两岁,按说这个年龄是最佳的生育年龄,这个时候结婚倒也不算早,也不算晚了。
经二姐陈雪是结过婚又离婚的女人,陈海愿意和二姐结婚,而且自然很开心,想要早点
(本章未完,请翻页)
抓住这个男人的心。
“对了,砖瓦厂这一段时间怎么样?”
陈建国随口询问的,其实他对砖瓦厂的一切并不是很关心。
“上个月两个厂子总共进账是六万块,净利润也有四万块。”
而且陈雪有些兴奋的说道。
除掉工人的工资和一切运营损耗费用,能够余下四万块已经是很不错的了,照这样下去一年就是四五十万,陈建国在当地可是妥妥的富豪了。
“这样倒也不错,不过两家厂子的生产力度还要扩大,将来生意会越来越好。”
陈建国有一种预感,无论是南方还是自己所在的这个小县城,将来的房地产生意马上就会迎来爆发。
吃了饭,方大奎也主动过来了,向陈建国汇报一下最近一段时间建筑队的经营状况。
让陈建国感觉有些意外的是方大奎这一段时间成熟了很多,短短两个月脱胎换骨就好像变了人一样。
“建国,咱们建筑队这一段时间一共接了二十多个活,算下来这两个月挣了有两万块钱。”
方大奎从兜里掏出厚厚一沓的钱,还有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记着每一笔账目支出和收入都记得清清楚楚,工人的工资也在每一笔都列支出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