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国指着小黑骂了一句,“狗仗人势!”
气哼哼地进了屋,把袋子往桌上一扔。
胡诗文看着孙建国的样子,忍不住笑出声,“行了,你还和一条狗计较!”
“嫂子你家这狗估计别人对它再好也白扯,除了你家里人都养不熟!”孙建国还有点意难平。
尹文国坐下来笑着说:“那就对了!”
说完拿过来桌子上的袋子,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事情都办得怎么样了?”
“办得差不多了,我每天晚上都和嫂子汇报,我今天去远县又定下来的一批马哈鱼,这一批上来了话,你打算怎么搞?”孙建国嘴虽然贫,但是正事上不马虎。
“明天我们一起去下远县!最近辛苦你了!”尹文国看着面前的兄弟,估计最近没少跑,又黑又瘦的,自己给他的担子确实不轻。
但是他一点不内疚,兄弟不就是拿来利用的!
不是,是提拔,给他机会成长!
“刺五加的嫩叶要明年开春的时候采摘,我也和老乡都订好了,到时候他们直接可以帮着炒成茶!”孙建国继续汇报。
尹文国点点头,“嗯,这些到时候交给小金就行,你还有其他的任务!”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两个人又聊了一会,孙建国回去约好第二天一早出发去远县。
第二天一早,两个人带着孙建国一起去送赫赫去了幼儿园,拜托余香莲晚上接他回来。
他们去远县当天回不来。
三个人先去了运输队,金红兵已经等在那里了,雇了运输队的司机开着其中两辆冷藏车一路去了远县。
每辆冷藏车两名司机,昨天尹文国特意挑选的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并且反复教了冷藏车的使用方法。
如果这要是在后世,江城到远县如果开车去大概七八个小时就到了,但是这个时代还没有高速路,所以开了十多个小时才到。
再加上路上几个人又吃了两顿饭耽误了一些时间,到了远县的时候已经不早了。
村子里很安静,都已经息了灯,渔民睡得都很早,因为凌晨就要早起打渔。
尹文国决定不去打扰渔民休息了,明天直接去打渔的现场找他们。
几个人在镇上找了个招待所休息。
第二天凌晨三四点天才蒙蒙亮的时候,尹文国就起床叫上孙建国和金红兵以及司机。
让胡诗文在招待所继续休息,晚点再过来接她。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特别是凌
(本章未完,请翻页)
晨这会,他哪里舍得媳妇和他到江边去吹冷风。
等到胡诗文再次睁开眼睛天已经大亮了,尹文国拎着早餐走进来。
吃完早餐带着她一起去了江边,江上停着几艘渔船。
冷藏车停在一边,已经调好了温度,打上来的鱼直接整条放进冷藏车里。
这是胡诗文两辈子第一次现场看见渔民打渔,前世只在电视里见过。
这个时代的渔船简直不要太简陋了,和后世电视上看到的那种根本没法比。
大马哈鱼属于洄游鱼,生在江里,长在太平洋的海水里,最后再游回到淡水的江河里产籽。所以对于大马哈鱼一生的简单概括就是“江里生,海里长,河里死”。
大马哈鱼也称鲑鱼,并不是只有远县才有,国外有些国家也有,但是远县属于三江交汇地带,马哈鱼洄游时会大量聚集在此。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马哈鱼成了远县的一大特产淡水鱼,洄游时的壮观景象也成了一道风景。
后世为了保护马哈鱼的生态平衡,远县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的禁渔期,顾名思义,这段时间不允许打渔。
并且还会大量养殖放生让其入海再洄游。
但是这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个时代远县的马哈鱼却还没有那么远近闻名,人们也没有意识到马哈鱼的珍贵。
胡诗文到来的时候,冷藏车上已经装了大半车的马哈鱼了。
由于马哈鱼都是离水而亡,所以也就不存在鲜活运输了,都是整条的冰鲜运输。
尹文国打算装满一车就即刻出发,运往深市,再转去香江。
途中大概一个星期左右,如果是后世有高速路的话大概三四天左右就能到。
途中冷藏车要严格控温,所以这次尹文国派金红兵全程跟随,直到把货送到目的地。
有前世的经验,尹文国对这一块还是做了准备的。
遗憾的是这个时代内地还没有空运这一说。即使有也是很少量的,而且飞机目前也不方便,还要各种转机。中间倒来倒去还莫不如冷藏车运输。
一辆冷藏车装的是冰鲜的马哈鱼,另一辆车则是去老乡家里取腌渍的马哈鱼。
之所以配备两名司机,就是要日夜兼程,用最快的时间赶到香江。
金红兵也要跟着一起去,负责拿着手续过关清关以及和买家交接。
村里有一处闲置的屋子里砌了两个腌鱼的大水泥池,这还是孙建国当初来的时候按照
(本章未完,请翻页)
尹文国的要求出钱建的。
此时已经腌的差不多了,搬到另一个冷藏车里,装好后,也随即出发。
出发前尹文国再一次讲解了冷藏车的使用情况。虽然腌渍的马哈鱼在控温上没有冰鲜的严格,但是也是需要注意的,特别是到了南方天气比较热的地方,要更加注意。
把两辆车送走以后,尹文国松了口气,村长邀请他们一起去家里吃饭。
毕竟现在能在远县大量定鱼的也就尹文国这一个大客户了。
这村子里的人都是以打渔为生,顺带的也会种些地,但是都只能够个温饱。
尹文国这一来无异于为大家增加了收入。
不过马哈鱼只有在春秋两季才会出现在抚远的江边。所以还是有季节性的,平时的话只能是制作干货或者腌制。
另外远县还是鲟鳇鱼的故乡。也就是鲟鱼和鳇鱼,被大家统称为鲟鳇鱼。
鲟鳇鱼这次冷藏车上也带了一些,还有一些其他品种的淡水鱼,但是不多,尹文国有其他的打算。
虽说现在没有限制捕捞鲟鳇鱼,但是尹文国是知道的,在他去世前野生鲟鳇鱼就已经越来越稀少,所以既然知道他就不能不考虑后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