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业派的变强,东林党人那没有不恨的,但朝中的局势,短时间内无法做出改变,这是不争的事实。
东林党吏部左侍郎,心中明白,想要遏制住工业派的发展势头,就必须要将矛头转移,消耗掉国库所储银饷才行。
与其等工业派再出手,倒不如现在就直接挑明的好。
想明白这些利害关系后,东林党吏部左侍郎,便走出朝班,道:“启禀陛下,今半岛之地,建奴残存的兵马,皆已被我大明边军肃清。”
“且更为重要的一点,先前统治半岛之地的李氏一族,已被建奴全部杀害,似特定时期创立的军管督府,此时已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工部尚书马由桂听闻此言,眉头不由得微蹙起来,这家伙到底想要干什么?难道他们东林党,想把手伸到半岛之地?
原本按照工部尚书马由桂所想,在解决了抚恤、犒赏一事后,就顺势转移到解决大明边军,所缺军械火器一事中来。
先前攻略半岛之地,与辽东前线迎战建奴大军,使得此前所补充的军械火器,消耗了很多。
想要稳定住东西两极防御体系,就必须要确保大明边军麾下,所需的那些军械火器才行。
“且不知吏部左侍郎是何意思?”
就在工部尚书马由桂,心中思索这些的时候,天子此时出言道。
东林党吏部左侍郎朗声道:“臣的意思很简单,既然是当前这种情况,那我大明为何不在半岛,设立布政司,重设治下府县。”
“如此一来的话,我大明在半岛之地的统治基础,就算是彻底明确下来了,那半岛之地的地方百姓,必将臣服于我大明国威。”
轰。
此言一出,立时就在朝堂之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虽说半岛之地被大明收复了,但是此地距离大明核心太远,并且据他们所知晓的情况,半岛之地很多地方都很贫瘠。
如果说不是因为在对战建奴一事中,占据着相应的地理优势的话,那这样一个包袱,大明才不会背负呢。
兵部尚书徐霞枬,此时上前道:“陛下,当前半岛之地的局势,还不足以直接设立布政司。”
“毕竟这样一来的话,朝廷需向此地调拨大量的银饷,如此对我大明来说,那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按照工部尚书马由桂他们,当初所做出的规划,先不对半岛之地设立布政司,让军管督府进行直接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有效的治理。
待大明治下的重工业体系,逐步的朝着半岛之地转移,等这里的地方百姓,多能靠着劳动养活起自己的话,那到时再顺势筹建布政司。
靠着大明民间的力量,用优惠的政策,来帮助半岛之地回血,这样可以帮助大明朝廷,节省至少一千万两的银饷。
可若是现在这个时候,就创立半岛布政司的话,那各府县的创立,还有治理地方所需的银饷,就需要国库先行调拨一千万两的银饷。
如此一来的话,那半岛之地就真的成为大明的累赘了,投入这么大的银饷,想要获取收益的话,却需要至少三到五年的光景。
东林党吏部左侍郎却道:“兵部尚书,话可不是这么说的,今半岛之地被我大明收复,但这般名不正言不顺的执掌着,这算什么事儿?”
“若是传出去的话,那必定会有损我大明国威,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据本官所知道的情况,建奴夺取半岛之心不死。”
“如果说这个时候,我大明不提前明确布政司的话,那日后建奴渡海攻进的话,此地的地方百姓,会死心塌地的抗击建奴吗?”
不得不说,东林党吏部左侍郎所讲之言,那的确是非常老辣的存在,一下子就击中了天子的心。
受辽东前线战局不断取胜,受建奴势力可能很强的影响,天子这内心深处,对上朝天国的理念很是看重。
如果说在这个时候,能率先设立半岛布政司的话,那对打击建奴想要再攻进半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虽说此举会让大明国库所储银饷消耗一空,但若是能打击到建奴上下,天子还是很愿意这样做的。
“吏部左侍郎说的没错。”
天子脸上浮现出亢奋的神情,道:“既然半岛之地,已经被我大明收复回来了,那就应该让治下地方百姓,感受到我大明国恩浩荡。”
“如此朕便同意设立半岛布政司,考虑到当前军管督府,维系半岛时局稳定,吏部可将这些官员提拔上来,担任半岛布政司治下各府县父母官。”
虽说设立半岛布政司,不能让他们东林党得到什么好处,但却能通过此事,来有效的牵制住,工业派想借助户部权柄,来发展自身势力的目的。
只要能够暂缓工业派,在朝堂之上的发展势头。
那么就算是这半岛布政司治下,多数府县的官位,都被他们工业派官员出任,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也是没有问题的事情。
毕竟对东林党人来说,他们才不愿意前去,半岛布政司这个苦寒之地,没有什么油水可以捞取,去干什么?
东林党吏部左侍郎上前道:“陛下放心,臣定会全力做好此事,不过设立半岛布政司,需国库调拨相应的银饷。”
“在此事未做成之前,臣恳请陛下,一切当以筹建半岛布政司为重,毕竟此乃彰显我大明国威之事。”
天子听闻此言,当即便道:“朕允了,若无其他事,那就退朝吧。”
朝堂之上的工业派官员,谁都没有想到,在态势朝着他们这边倾斜的时候,东林党用的一记妙招,却使得这种倾斜力度变弱了。
看着东林党人那得意的面孔,兵部尚书徐霞枬他们,脸上皆流露出怒容,该死的东林党人,竟用这样的阳谋,来阻挡他们增强大明社稷的根基。
不过对这样的局势演变,工部尚书马由桂,对此却没有任何情绪变化,既然事情已经出现了,那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顺势做出调整罢了。
第两千五百四十六章 态势
“崇文,这半岛布政司提前设立,直接打乱了我们的部署。”户部尚书黄宗羲,脸上露出几分怒容,语气激动的说道。
“若按照吏部左侍郎所讲的那样,当前国库所备的那些银饷,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部都运往半岛布政司治下。”
“如果说是这样的话,那想要帮助大明边军,解决军械火器一事,只怕是短时间内无法完成了啊。”
天算不如天算,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只要东林党人在一天,那么工业派就不要想着,能在大明治下,安心部署所筹谋的一应安排。
看着众人愤慨的神情,工部尚书马由桂笑道:“行了,虽说当下设立半岛布政司,的确是显得有些操之过急。”
“但设立布政司进行统治,那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派人通知军管督府上下,准备筹建地方官府的各项事宜。”
“这半岛之地掌控在我们手中,他们东林党人就算是想要插手,那也是痴人说梦的事情。”
“借助此次调拨的巨额银饷,先行在半岛布政司治下,筹建起一条贯穿南北的混凝土交通道路网,尤其是对各对外贸易港口的连接。”
原本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依照工部尚书马由
(本章未完,请翻页)
桂所想,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通过分批修建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但现在东林党人,想利用筹建半岛布政司,来拖延他们工业派,在朝中的这些布局,殊不知反倒是帮助工业派解决了不少问题。
兵部尚书徐霞枬眉头微蹙道:“那大明边军之事,我们该如何解决?毕竟这短时间内是无法锻造军械火器了。”
工部尚书马由桂笑道:“此事你们就无需担心了,我会派人给孙督师他们送去书信,此事交由我来解决就是了。”
跟东林党人斗争这么长时间,工部尚书马由桂,这心中太了解这帮老对手,到底是怎样的脾性和尿性了。
所以从一开始的时候,工部尚书马由桂,就已经想到了这些突发情况,至于说怎么解决,其心中已然有了眉目。
朝堂之上的纷争,必然是会向下进行沉淀的,就依照着大明现有的环境来说,辽东前线是受影响最大的。
此时的定辽卫重镇。
随着与建奴大军的征战结束,原本暗潮涌动的辽东前线,也再度恢复了平静。
“督师,为什么到现在这个时候,朝廷还不帮助我边军,解决所缺的军械火器?”总兵官曹变蛟,脸上露出疑惑的神情道。
“先前与来犯的建奴大军,鏖战了这么长时间,虽说全歼了一个整建制的蒙镶白旗,但我军麾下的损失也不小。”
“如果说这个时候,还不尽早解决此事的话,万一建奴从更远的地方,抽调镇压大军回来的话,那我辽东前线,岂不是又将会面临危险吗?”
通过这次与建奴大军交战,不仅京城上下知晓了建奴隐藏实力的事儿,大明边军上下也清楚了此事。
原来跟他们展开战事的建奴,所掌控的疆域,可不单单只有辽东之地、草原之地、半岛之地啊。
难怪在先前的一次次征战中,建奴每次都蒙受不小的损失,可最后都能以最快的速度,纠集出规模不小的兵马啊。
广宁总督孙传庭道:“想来这个时候,崇文他们正在忙着,与东林党就户部权属问题在展开争斗吧。”
“依照东林党人的脾性,凡是崇文他们想要做的事情,那必定会千方百计的进行阻挠,更何况此事还是为了我们大明边军呢?”
“要知道在先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京城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那帮东林党人,可没少在私底下拉拢本督,最后都被本督拒绝了。”
讲到这里的时候,在场的众总兵官,这心中当即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总兵官满桂骂骂咧咧道:“这帮该死的家伙,当真是什么心思都有啊,难怪说此前我们大明边军,想要得到些什么,总会受到各种刁难。”
“原来这根源在这里啊,估计就是这帮家伙,被督师拒绝的次数太多了,所以恼羞成怒之下,就做出这等下三滥的手段了。”
总兵官曹文诏冷哼道:“对待这样一帮蛀虫,就没有必要有任何好脸色看待,直截了当的打脸就是了。”
“我相信依照崇文的能力,一定能从东林党人的手中,将这户部权属夺取回来,到时我大明边军的日子,就变得好过了。”
大明边军归属于兵部管辖,但所需的一切军需辎重,虽说是向兵部进行报备,可掏银子的却是户部啊。
此前工业派虽说掌控了兵部,但户部却掌控在东林党人手中,这也使得在报备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会被卡着。
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
兵部、户部的权属,都被工业派给拿到了,从法理上来说,东林党人没有任何的手段,来对大明边军进行制衡。
当然若是逼急了东林党人,他们会利用吏部的权柄,在拆噢堂之上展开京察行动,以此来拖延工业派官员,在其他五部的办事效率。
毕竟展开京察行动的话,那所传唤的官员,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前去到相应的地方进行报备。
广宁总督孙传庭点头道:“本督也是这个意思,既然现在朝廷无法调拨军械火器,那我们就必须要先提前商讨一下。”
“毕竟现在大明边军所掌控的地域,与此前掌控的地域,那可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所以必须要慎之又慎才行。”
不远千里的赶到定辽卫重镇,而且还聚集了五位总兵官,这本身就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碰头会。
随着半岛之地被大明收复后,广宁总督孙传庭,对战建奴的决心变得是更加强烈了,所以他必须要做好每一项部署才行。
唯有做到这一点,那才能对得起工部尚书马由桂,先前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如此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收复辽东全境,继而对势大的建奴,展开最大强度的反攻之势。
(本章完)